核心提示
大连市长海县哈仙岛上的刘家文化大院远近闻名,刘家个个能歌善舞,吹拉弹唱各有所长。
朱秀岩是刘家兄弟六个中的老六媳妇,她嫁到刘家20多年来,孝敬老人,善待邻里,照顾患病的大姑子,深受邻里好评。朱秀岩家庭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刘家也先后被大长山岛镇政府和大连市妇联评为“和睦家庭”“幸福家庭”。
“我们哈仙岛美吧?岛上民风淳朴,夜不闭户。”6月27日上午,朱秀岩到码头接上记者,一边走一边自豪地介绍岛上情况。她是土生土长的哈仙岛人,对岛上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渔村人眼中的
好媳妇
因为要到码头接记者,朱秀岩特意让儿子抽空回家照顾他患病的姑姑。
朱秀岩孝敬老人、照顾患病大姑子的故事,在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哈仙村早已家喻户晓,她本人也成为好媳妇的楷模,受到渔村人的称赞。
朱秀岩的丈夫刘玉国兄弟6人,还有两个姐姐,二姐刘淑荣患有唐氏综合征。1991年,22岁的朱秀岩嫁到刘家,与公婆和患病的大姑子一起生活。
“都在岛上住着,知道他家是什么情况,进门就得伺候两位老人和一个大姑子。”朱秀岩说,当时她看中刘玉国勤劳善良、踏实肯干。
刘玉国是哈仙客运公司“哈仙岛”号客船的船长,每天往返于皮口港和哈仙岛之间。丈夫在外上班,朴实、善良的朱秀岩在家也忙个不停,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做些老人爱吃的饭菜,一年四季的单衣、棉衣、被褥,朱秀岩提前准备得细致周到。在朱秀岩的悉心照料下,婆婆朱晓英享年84岁,公公刘吉庆在97岁时去世。大姑子刘淑荣视力很弱,走路不方便,时常大小便不能自理,朱秀岩就背着她上厕所。大姑子的免疫力差,经常感冒发烧咳嗽,有时咳嗽憋得喘不上气,朱秀岩就没日没夜地守护在她身边。
今年54岁的刘淑荣有时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发脾气、摔东西。随着年纪的增长,她的视力和听力也越来越差,平时只能在家里她熟悉的区域活动。因为刘淑荣,朱秀岩不能长时间离开家,有时出门也要带着她。对这些,朱秀岩从无怨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这个家,任劳任怨。
“结婚这么多年,我们两口子从没吵过嘴、打过架,想着他对我的好,我得把家照料好,不给他增加压力。”朱秀岩说,自己遇到了一个好丈夫,即使发脾气,丈夫也总能包容她。
朱秀岩不仅是处理刘家上下关系的行家,更是解决居民纠纷的能手。她是哈仙村第一村民组组长,组里谁家夫妻、婆媳闹矛盾,经她出面调解,准能化干戈为玉帛,气氛骤然改变。
四十几口人个个多才多艺
最近,朱秀岩家正在进行房屋改造,准备建渔家乐,按计划几天后就能开张营业。然而,记者参观时发现,院子里最大的一个房间是刘家文化大院的活动室。约三四十平方米的房间里,地上摆放着大鼓,墙上挂着演出的照片,照片中的演出者,全是刘家的家庭成员。
哈仙村刘家文化大院可以说是闻名海岛。朱秀岩告诉记者,公公刘吉庆一生在海上谋生,虽然没读过书,但特别有文艺天赋,喜欢唱歌、扭秧歌。
“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出海,到山东烟台那些大城市能买到琴弦,再用瓢和琴弦做成二胡。”朱秀岩的儿子刘增华说。也许是因为出海时在船上漫长的时光特别枯燥,也许是因为岛上相对封闭的环境催生了人们对于自娱自乐文艺活动的热爱,当时岛上的4个生产队,同时也是4个文艺演出代表队,闲暇时,每家凑些花布,做成演出服,然后就聚集到岛中央比赛。
刘吉庆对于文艺活动的热爱,影响了全家几代人。他带回来的自制乐器,往往成为孩子们争抢的玩具。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刘吉庆的儿女们从小就爱好吹拉弹唱,他们虽然不识乐谱,但仅仅靠听就能学会。
“五伯父5岁时就能坐在地头用二胡拉《东方红》,我父亲10岁左右能唱《洪湖水浪打浪》。”在刘增华的记忆中,家里的盘盘碗碗都能成为乐器,茶余饭后,一家人总要坐在一起唱上几句,二伯父至今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结婚时的一盘录音磁带,当时全家敲盘子敲碗伴奏,一起唱歌。
后来,刘家的儿女们先后成家,又有了下一代,全家四十几口人个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吹拉弹唱各有所长。在朱秀岩的记忆里,每年过年,在公公的带领下,家里都要办一场家庭晚会。大家穿上盛装,拿出二胡、板胡等乐器,在自家炕上边拉边唱,竞相表演节目。刘淑荣虽然患病,但节奏感却超出常人,对音乐的悟性很强, 歌曲听几遍就会唱。
过年期间,刘家会将几面大鼓用车运到位于海岛中心位置的第二村民组。大鼓一响,村民们就三五成群地聚拢过来,扭起秧歌,欢庆新春佳节。随着队伍的壮大,扭秧歌的人群会走街串巷,转遍整个哈仙岛。
夏日的傍晚,刘玉国在岛上生活的几个兄弟,有时会坐在院子里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左邻右舍的乡亲听到后,也经常会聚拢过来,一起载歌载舞。
刘家文化大院的舞台越来越大
朱秀岩说,公公刘吉庆在世的时候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希望全家人能到更大的舞台上演出。遗憾的是直到老人2012年去世,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2015年,在多方配合支持下,在长海县文化中心渔家风情节迎春会的舞台上,刘家人实现了老人的心愿,原本是刘家的兄弟姐妹、男女老少过年时自娱自乐的演出,走上了市民迎新春的文化舞台。近年来,刘家文化大院每年都会走出哈仙岛,到长海县各地演出。由刘家文化大院兄弟六人表演的《喊海》,表现了闯海人齐心协力迎接风浪挑战的乐观精神,曾在全国各类展演中获奖。
朱秀岩向记者介绍今年夏季刘家文化大院的演出安排:7月在广鹿岛有演出,8月在大长山岛上有演出,演出完毕还要回到哈仙岛给乡亲们演出一场。
刘增华说:“刘家文化大院如今有个小目标,就是演出足迹要遍布长海县的5个乡镇,目前已经在3个乡镇演出过。如果条件允许,计划近期能够在獐子岛和海洋岛各演出一台节目。”
刘增华的大姑、大伯父、三伯父、五伯父在哈仙岛上生活,其他成员分散在岛外各地。平日里,大家各自忙碌,每次演出前,全家人就会提前回到岛上,利用三四天的时间集中排练,准备出一台精彩的节目。刘增华的四伯父刘玉来退休前曾经在县文化馆工作,如今是晚会的总策划。由于大家平时勤奋练习,有的节目只需稍加润色,即可到舞台上演出。
由于父辈经济条件不好,没有办法进行专业学习,长辈们对后辈们学习曲艺表现出了特别的支持。刘玉来的女儿刘彦希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如今开办了一所艺校。借着这个艺校,不但让爱好文艺的人有了学习机会,还培养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的传人。刘增华也曾被父母送到曲艺学校专门学习过,他负责语言类节目的创作和编排。
文化馆、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音乐教师、曲艺爱好者……在刘家,从事和文艺相关工作的人很多。
“夏天的演出,可以把冬天的节目整合起来,冬天的节目每年都要更新。到不同的地点演出也要创新,比如到广鹿岛,有马祖文化节,那么我们的系列演出就要贴合广鹿岛的岛情来准备。”刘增华这一辈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刘家文化大院的主力。
“我们这一辈,刘玉国的大姐已经73岁,我最小,也已经50岁。但是不管怎样,刘家大院的节目会一直演下去,直到演不动为止。”朱秀岩很确定地告诉记者。
刘家文化大院以表演见长,以忠孝传家,以服务乡亲为乐,闻名海岛,成为繁荣海岛群众文化生活、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优秀典范,也是镇文化惠民“送戏下乡”的主力军。2015年,刘家文化大院获得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这些年来,刘家文化大院排演的节目在不断变化,但唯一不变的,专场演出的主题始终是:家和万事兴。
补记
传承
歌舞为表,忠孝为里,刘家文化大院经常为海岛居民公益演出,是海岛渔乡模范家庭的典型代表。
浓郁的渔乡风情,淳朴的文化积淀,刘家文化大院的舞台越来越大,从哈仙岛演到大长山岛镇,由大长山岛镇又演到长海县,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把刘家文化大院的节目带到更大的舞台,是刘吉庆对孩子们的嘱托,也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他把这种坚守传承给了下一代。
刘增华说,母亲朱秀岩在刘家文化大院建设中功不可没。正是有了母亲对爷爷奶奶的悉心照料,对患病的二姑不离不弃,让大姑和伯伯们可以放心地在外打拼,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大家在春节阖家团圆时,能够尽情享受家的温馨氛围。
在刘增华的记忆里,母亲朱秀岩从来不会说华丽的话语,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辈留一辈”。
朱秀岩相信,凡事以和为贵,她坚信和睦家庭能给每个家庭成员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带来智慧,带来前进的力量,特别是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朱秀岩和丈夫之间相处有商有量,互敬互爱,留有各自活动的空间,又彼此支持、理解。他们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喜欢曲艺,就尽己所能把孩子送到好的教育机构去学习锻炼。
对待亲人,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朱秀岩夫妻用实际行动教育、培养孩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朱秀岩在接受采访中总说:“我有一个爱我的丈夫,还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儿子……”
儿子刘增华说:“孝顺老人,善待邻里,能挑家中重担,任劳任怨,母亲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
今年,刘增华也将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他的未婚妻在走进刘家后,不断地受到熏陶感染。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大家庭,经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她最后走上了“家和万事兴”的大舞台,并在2018年春节时和大家一起作为刘家文化大院的成员,为海岛居民演出,融入这和睦的大家庭。
“一辈留一辈”,这是家风中最朴实的传承。(记者/关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