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钱氏的直系远祖可以追溯到钱镠。他生活在晚唐五代那个武人称雄的乱世,建立了吴越国,在当今的江浙一带割据称雄。虽然钱镠是靠武功起家,却有着与一般武人完全不同的思维,著有《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遗训》,教导后世子孙刻苦读书、忠孝立身、勤俭持家、克己安邦。
钱镠子孙繁衍千年,遍布全球各地,国内有迹可循的钱氏宗脉就有100多支。无锡钱氏包括湖头、堠山两支,分别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迁入,始迁祖分别是晋宗公钱进和尚父公钱迪。无锡惠山有一座著名的钱王祠,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由湖头和堠山两支的钱氏子孙共同出资修建,以祭祀武肃王钱镠,属于共用祠堂。祠堂是祭祀祖先、商议大事的地方,也是读诵家训、传承家风的地方。不幸的是,1925年,惠山钱王祠在江浙军阀混战中被焚毁。
1928年,在湖头和堠山两支头面人物的共同操办下,钱王祠复建完成。当时有才学的钱伯圭,也就是钱穆在果育小学的启蒙老师,亲自题写了楹联:“西临惠麓,东望锡峰,祠宇喜重新,吴越五王,亿万年馨香俎豆;派衍梁溪,源分浙水,云礽(réng)欣愈盛,堠湖两系,千百岁华赀(zī)簪缨。”体现了慎终追远的家风。2016年,无锡钱氏举行惠山钱王祠祭祀大典,强调忠孝礼义,宣传先人的懿德嘉行,教化后人的道德行为。
无锡钱氏的很多后代继承祖先遗训,发奋读书,所以在近现代历史上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其中最有名的是钱基博、钱钟书、钱穆、钱伟长等人。
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属堠山一支,二人在学术领域均有突出贡献。钱钟书少年成名,有时下笔严苛,略失忠恕之道。钱基博曾劝导儿子:“如以犀利之笔,发激宕之论,而迎合社会浮动浅薄之心理,倾动一世;今之名流硕彦,皆由此出,得名最易,造孽实大!”中国传统文人讲究温柔敦厚,不可失之尖刻,武肃王的家训中也有这样的内容。钱基博秉承家训,多次给儿子写信,循循善诱,希望钱钟书立身正大,待人忠恕。
抗日战争期间,钱基博以笔报国,撰写中国文学史系列。其女儿钱钟霞曾追溯这段著述历史:“寒风之夜,李园四周万壑松涛在响,西侧一室,橘黄的灯焰摇晃着,父亲在灯下一笔一笔认真地写这本书稿。”
钱穆、钱伟长属于湖头钱氏家族。钱穆勤学苦读,博通经史子集,著作等身,被尊为国学大师。因为大哥钱挚英年早逝,钱穆便把侄子钱伟长带在身边,供其读书并亲自教导。钱伟长遇到疑问,钱穆总是悉心讲解,伴以人生哲理的启迪。钱伟长后来考入清华大学,又留学海外,复回国报效,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钱伟长多年后在上海对人说:“陪四叔读书几年,使我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于童蒙,终身受用。四叔除读书以外,便是练字。我也跟着练字,画图画。我对文史方面的兴趣得益于四叔的熏陶和影响。”钱穆中年南下香港,不顾个人贫困漂泊,创办新亚书院,为失读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其五个子女留在大陆,坚持读书深造,得以有成。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家族有一个家族的家风,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家族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的纽带,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锡钱氏优良家风的传扬,促进了家族的发展,传承了民族的文脉。(刘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