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全国文明家庭蔡学岭家庭:代代勤俭成就“最美家庭”
发表时间:2022-06-06来源:湖北文明网

  

蔡学岭(左二)家庭照片。

  今年“5·15”国际家庭日,蔡学岭家庭被评为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蔡学岭说,勤俭节约,于他们一家而言,已是日复一日柴米油盐里养成的习惯。要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就要从每个家庭做起,将好家风代代传承。

  家风家训记心间

  时隔近两年,再次走进襄阳市襄州区委党校退休干部蔡学岭的家,如初见时一样简洁明亮。

  那块写着“铁饭碗靠的是真本事,万吨油装不满漏砂锅”家训的小黑板依旧静静靠在窗边。书房里那本满身补丁的《汉语大辞典》,依旧是家中孩子们的学习助手;厨房里已经瘪了多年的“古董”火锅,仍然“在岗”……

  蔡学岭说,勤俭节约的家风传承四代,和父亲留下的家训密不可分。蔡学岭的老家在襄城区欧庙镇胡河村,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早年家中生活艰苦,顿顿吃萝卜、白菜,红薯当饭吃,加点小米就算佳肴。

  直到1980年,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后,家里第一次有了余粮。正是那年春节,蔡学岭的父亲提笔写下了对联“铁饭碗靠的是真本事,万吨油装不满漏砂锅”,以此提醒全家:有余粮也不能忘了苦日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浪费粮食,要自食其力。

  多年后,蔡学岭参加老同学孙子的12岁生日宴。宴会快结束时,桌上还有一大半剩饭剩菜。这一下让蔡学岭想起了当年自己12岁生日时的情景:奶奶费尽周折找邻居借了一碗大米,做出一小罐米饭。因不忍看到弟弟妹妹们馋得直哭的样子,蔡学岭把米饭与他们分了一起吃,不一会儿,几人就狼吞虎咽吃得一粒不剩。

  想到这里,蔡学岭站起来说道:“我们以前都吃过苦、挨过饿,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浪费。今天我带头,把这些剩饭剩菜打包回家,请各位也打包吧。”老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并开始打包。

写在小黑板上的家训。

  勤俭种子广播撒

  除了留下家训,蔡学岭的父亲还将勤俭节约融进生活点滴。

  蔡学岭回忆道,每次吃饭,父亲都用右手拈菜,左手掌摊开,在筷子下兜着,生怕菜和饭落到地上。吃完后,他还会用饭团或馒头将盘底的菜汁蹭一蹭。这样既不浪费,盘子也好洗一些,一举两得。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父亲喜欢上了喝牛奶和酸奶。盒装纯牛奶吸口小,用吸管很难吸净。每次父亲便会拿一个空碗,将纸盒完全挤瘪,直到一滴不剩。而对黏稠的酸奶盒,他则索性用剪刀剪开,沿着边角吮吸,直到完全吸净为止。

  蔡学岭说,一开始,父亲这些“精打细算”的习惯会招致孙子们的嘲笑。此时,老人总会用古语教育孩子们:“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家里人都照着他的样子学了起来,也将勤俭节约四字印在了心中。

  为了将勤俭节约的种子带出家门,播撒到更多的地方,2020年9月至今,蔡学岭先后在学校、企业、社区等地作勤俭节约报告50多场。他还和10位离退休干部提议全省广大离退休干部带头做爱粮节粮的践行者、文明家庭的示范者、时代新风的引领者。

已经瘪了的火锅依旧在用。

  崇俭精神代代传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打小浸润在“铁饭碗靠的是真本事,万吨油装不满漏砂锅”的家训里,蔡学岭的女儿蔡晓希、蔡学岭的大外孙习吉樊如今也都成长为“勤俭达人”。

  按照襄阳习俗,孩子满月、周岁、三岁、12岁都要到餐馆请客。可不管是大儿子过12岁生日,还是小儿子过周岁,蔡晓希都只是在家里做了一桌菜,买了蛋糕,简单庆祝。“这样既减轻了亲戚、朋友们的负担,也避免了浪费。”蔡晓希说。

  2020年疫情发生后,蔡晓希还在家中实行分餐制,不仅购置分隔餐盘,还在餐桌上摆放一双公筷,每位家庭成员吃多少夹多少,杜绝浪费。

  13岁的习吉樊的草稿纸总是正反两面用,等到写满字后,再拿到餐厅,吃饭时放在餐桌上用来放骨头、鱼刺。习吉樊说:“外公教导我:这样‘一纸三用’,草稿纸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

  除了带动同学养成“草稿纸写满了再扔”的好习惯,作为班里的数学组长,看见其他同学有浪费行为,习吉樊也会及时提醒。

  对于此次获得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蔡学岭说,这是荣誉,更是激励。(襄阳晚报

责任编辑:何霄 贾园园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