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广大基层工作人员在与群众打交道时需多思考,在深入田间地头中常感悟。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精神文明创建,归根结底是要做好“人”的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唯有深入调查研究,文明实践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走入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以问题为导向,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不能天马行空或纸上谈兵,而要在综合研判本地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乡风文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后,再根据区域特点和现有资源,组织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明实践活动。例如,在许多城市社区内,老年人口比率较高,相应地,社区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可以开展一系列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文体活动,并及时关注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同时也增强了工作收获感。
转化调研成果,让文明实践与时俱进。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文明实践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载体实现更大飞跃。各地建起的文明实践便民服务APP,是用技术手段整合资源的有益探索,为志愿者奉献爱心、群众享受更便捷的服务提供了广阔平台。调研成果的转化,有助于突破固有思维的局限,激发更多创新动能。目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现象,同时城乡文化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要将调研成果摆到台面上研究,用新方式新途径推进文明实践。各地“零彩礼婚礼”“互免礼金卡”“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活动的出圈,正是文明实践工作与时俱进的有力证明。
注重效果分析,让文明实践行之有效。一场活动的结束并不是文明实践的终点,群众的反馈是检验效果的试金石。各地把群众的参与放在了首要位置,通过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践行文明新风等方式获取可兑换物品的积分,形成良性循环,激发了群众投身文明实践的热情。
从调查研究中获取源头活水,从人民群众中得到真知灼见。唯如此,才能够把握文明实践的要义,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供稿:江西文明网 作者:陈与夕、汪增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