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当地时间4月29日11时,威廉王子的婚礼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对于奢华、繁琐的婚礼仪式,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微博中不屑地说道:“刚瞄了一眼英国王室婚礼直播:英国女王在冗长的仪式里快睡着了,王子新郎表情木讷勉强貌似走神,首相跟着假唱充数。何苦为了娱乐大众如此折腾祖孙三代?世界又何苦去关注这场封建残余昨日重现?纳税人又何苦花钱养着这些封建残余?王子母亲和几乎所有王室遭遇早已证明世界上不存在爱情童话”。这则微博广为转载。 令芮成钢们痛心疾首的情节无所不在,所谓“封建残余”更比比皆是。直播那头,礼仪表演颇为壮观,以至于让我们认为这种仪式向来如此。然而,英国史专家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认为,英国19世纪前半段大部分盛大的王室庆典,都“介于滑稽戏和彻底失败的表演之间”。 他说,英国君主仪式变得真正壮观起来是在19世纪70年代末到1914年间。恰在此间,君主制处于日益衰落的阶段,只有当最能代表“封建残余”的君主制的权威开始衰落时,关于君主的庆典仪式才开始重新成为盛大仪式的中心。 在英国几百年的君主仪式过程中,君主从软弱无能到超然淡漠,到受人尊敬,这条发展线索从未间断。尤其是乔治五世,让君主制成为帝国稳定与共同体的化身。他逝世后,乔治六世的加冕礼也十分宏大,体现了帝国对君主制稳定性的重新肯定。在国内动荡、国际革命的时代中,正是客观存在的连续性,赋予了英国王室仪式独特的、传统的、持久的特性,这些都是前一阶段中明显缺乏的。 到了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成功融合了君主制与帝国制,强调稳定在一个变迁时代中的重要性,并庆祝英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持续性。 “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名誉扫地,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王朝彻底瓦解。因此,英国君主制更意味着一种悠久、持续的传统。在更为宏大的国际变迁背景下,英国君主制的礼仪起着使正统帝国合法化、稳定化的作用,进而弱化了丧失世界强国地位的痛感。 如今,在充分世俗化的年代里,作为政府组成部分的贵族实际上已经消逝,公众对于基督教伦理的遵循已然减弱。回头来看芮成钢的问题,即一个国家还有没有必要保留这些繁文缛节的虚假仪式,有无权力让这些“封建残余”祸害百姓? 从1935年开始,英国每次君主执政周年纪念、加冕礼、大婚和婚庆纪念,都成为纪念邮票的主题。而1937年英国国内制造商为了在加冕礼上获利,对一切外国进口的纪念品征收100%的进口关税。这次威廉王子大婚,与相关庆典有关的产业更是创造出数十倍于投入的利润,强烈刺激英国疲软的经济。庆典的营利化操作模式,本身已作为一项传统而延续下来。 与英国伴有冗长仪式的守旧传统正好相反,与乔治五世、六世同时期的意大利,在所有政治仪式中,花样翻新的技术之下是情绪激动的群氓。同时期的德国庆典,坦克、飞机和探照灯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被大量使用。与伦敦人有秩序的夹道欢迎模式不同,这个时候的德国纽伦堡,25万德国人正极度狂热地倾听希特勒情绪激昂的演讲。 所以,选择繁文缛节但庄重高贵的乔治五世国王,还是选择简约整齐且技术至上的希特勒独裁;选择做一名井然有序夹道欢迎的英国绅士,还是做一个情绪高昂的德国狂士;乃至选择具有稳定性、持久型的温和旧传统,还是选择变动性、运动型的狂野新世界——答案不言而喻。(李 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