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0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江毅)近日,一则“地震遗址卖门票”的新闻,让“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县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人在网络上曝料称,北川地震遗址纪念馆已经开始卖门票,每位游客收费30元。此事经媒体转载报道,引来不少质疑、批评之声。
质疑者认为,收费涉嫌商业化运作,这样做是对逝者的不敬;而纪念馆方面回应,30元的收费包含17元车费、12元综合服务费以及1元保险费,收费不以盈利为目的,仅用于遗址维护,并非“卖门票”。
收有收的说辞,否有否的道理,一时似乎难有定论。但如果抬高视线,在更大的范围去仔细考量,就不难发现这张小小的地震遗址纪念馆门票,不仅仅涉及区区几十元的收费,而是牵动着人们对灾区逝者的感情,触碰着社会对灾区恢复重建的关心。
诚然,地震遗址纪念馆的建设、维护、运行,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收取一定的费用专款专用,客观上有利于保障纪念馆的正常运作,也有利于人们的参观。但北川的地震废墟下,长眠着当地幸存者的亲朋骨肉,埋葬着全国人民的同胞兄弟,灾区的恢复重建,更融入了全国各地群众乃至海内外爱心人士的无私支援、倾情奉献。参观遗址,目睹地震的巨大破坏,寄托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情感动,无疑是一次激发爱心的现场教育,一回触动心灵的精神洗礼。一张收费的门票,很可能会绊住曾经伸出援手的八方来客参观的脚步,伤害到曾经守望相助的珍贵感情。
一得一失,利弊立显;何去何从,不言自明。要让地震遗址纪念馆更好地为参观者服务,必要的经费保障当然必须妥善解决。或明确纪念馆的公益属性,将其经费纳入当地财政,或采取社会募捐的方式,多方筹措经费,集思广益,相信经费的问题总会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保护好地震遗址,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尊重,也是我们对子孙后代的一份责任。怎样更好地发挥遗址纪念馆寄托哀思、教育后人的作用,是公众有必要也有权利了解的事情。无论是纪念馆的经费问题,还是如何扩大纪念馆的影响,都离不开公众的关心和参与。如果当地政府和纪念馆的主办方能多一些对公众情感的尊重,决策之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多方沟通,达成共识,眼下的争议或许根本就不会出现。当然,现在这么做,依然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