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 美国有“虎妈”,中国有“虎爸”,中西两种教育方式凸显的是同一种教育模式,即靠体罚管教孩子,促使其考入名校。11月14日,“狼爸”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向观众传授了“育儿经”,并现场出示了一个特殊的道具——鸡毛掸,这是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他之所以又是出书又上电视台宣教他的“育儿经”,底气源于其所取得的成就:4个孩子3个被他打进了北大。(11月15日《扬子晚报》) 在分析“狼爸式”教育的对错之前,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即4个孩子3个被打进北大是否就能证明“狼爸式”教育是成功的。这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也带有普遍性的教育评价问题。在家长看来,凡是孩子考进了北大或清华,就意味着家教的成功;凡是某校在当年高考中有多人被北大等名校录取,就表明该校的教育卓有成效,就会作为一大政绩被当地政府拿来表功炫耀。这俨然已成为衡量一校、一地教育成功与否的终极评价标准。 正是在这一价值观的主导下,不仅萧百佑将3个孩子打进北大作为“狼爸式”教育成功的明证,很多家长也这么认为,——据悉,到现在,全国各地已有30多个孩子被父母送到萧百佑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式”教育。萧百佑还希望在退休后,建一所私塾,为社会提供服务。看来,“狼爸式”教育大有市场。对此,笔者深以为忧。 忧什么?忧的是“狼爸式”教育一旦受热捧并得以推广,则蔓延于当下的应试之祸将会风助火势,越演越烈。 考之“狼爸式”教育,从其设定的教育目标即考名校,实施的方式即体罚,评价的标准即有几个孩子被打进北大等,完全可以认定,“狼爸式”教育是一种升级版、超强版的应试教育。 由其自述为证:“我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家庭私塾,并定下死规矩——只有完成作业,才可以休息,作业完成得不好,会受到狠狠的抽打。每天,我晚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挨个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课文,背不好的,自然是躲不掉一顿打的,打完以后还得背,一直到会背了才能上床睡觉。我不许孩子随便喝可乐、不能随便开冰箱门、甚至在广州酷热的夏天,不许吹空调……”3个孩子就是这样被他打进北大的。 试问,这种教育模式与当下流行的应试教育有什么两样呢?没有质的不同,只是“狼爸式”教育的手段更加极端,更加没人情味罢了。 无论萧先生如何倡导他的“萧式民主”(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此乃十足的歪理),也无论他如何标榜爱孩子,称“狼爸式”教育植根于他深厚的父爱之中,笔者只认准一点:一个剥夺了孩子们童年的欢乐,一个不允许孩子在上大学前结交朋友,一个不让孩子参加同学生日派对(只允许其送礼,而且限定只能在同学家待3分钟)的父亲不能说是好父亲,更不能说是教育有方的父亲。 从“狼爸式”教育中,我再次无比沉痛地感知到了教育功利化和实用主义的可怕,它竟能将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异化成为“狼爸”,并且还要将其打人艺术提升为“打文化”四处兜售,我不禁怀疑,在萧先生眼里,除了考分和名校,不知还有没有人权观和伦理观。 说穿了,萧百佑之成为“狼爸”,是被应试教育逼的。事实上,“狼爸”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应试教育的成功。 现在暂不知被他打进北大的3个孩子最终会否成才,有一点可以肯定:萧先生用凶猛的狼性教育(实为奴性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但成不了“狼孩”,还有可能成为“羊孩”。我不信此类“羊孩”有多少创新能力,最终能成为社会栋梁。最终事实很可能证明:萧先生精心打造的“造人”工程,到头来正如拉封丹寓言里的大山临盆,天崩地裂,日月无光,房屋倒塌,烟尘滚滚,最后生下的却是几只小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