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开始的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已经进入倒计时,而各地进展情况参差不齐。日前,山东省副省长黄胜在该省推进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工作会议上透露,截至目前,山东省26个县(市、区) 未向校舍安全工程投一分钱,致使部分项目不能按时开工或长期停工。(《京华时报》11月16日)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被称为“等不起”的民生工程,国家重视,公众期待。2009年,在汶川大地震临近一周年之际,国务院要求,从当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提升中小学校舍抗震防灾能力。但是3年的大限将至,各地工程进展情况不容乐观。不少省份完不成任务是板上钉钉之事。以广东为例,截至今年7月,该省平均开工率仅为69%,竣工率为48%。 在谈及工程推进缓慢的原因时,不少地方异口同声地选择了“缺钱”。但钱真的是最大的问题?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省级、市级、县级的财政资金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等,真正分摊到各级的并不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在酒桌、车轮上节约一点,少盖几个办公大楼就能省出这笔钱。就山东而言,这些年,该省经济发展迅速,去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416.2亿元,超过一半的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其中过30亿元的11个。问题的关键是,不差钱,差的是对于校舍工程投入的动力。 校舍工程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也是良心工程。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山东省有关规定也明确:各市县的市长、县长是本辖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第一责任人。但全国校舍工程实施三年来,26个县(市、区)未为此投一分钱,除了要拷问地方官员的政策执行力,也要追问他们的社会责任和行政良心。 这些年,教育虽然被叫得很响,但与事实上的重视并不是一码事。在一个官本位和监管不完善的语境下,政府的预算与支出,大都被打上了强烈的长官意志烙印,因地方主政者的个人喜好而定。不少地方喜欢将钱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见效快的政绩工程,而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却因战线长、收效慢难被重视,在现实生活中成了“略占地位”。 基于此,当贫困县陕西宁陕县举全市之力,推出“15年免费教育”新政后;当云南嵩明县领导“蜗居”老房子办公,学校却成为当地最好建筑时,在社会一片盛赞之中,却有人理性地警示大家:这种景象不可复制,也不可推广。前者多半是因为主政官员系教师出身,有着浓厚的教育情结;后者则因多任县主要领导留下的优良传统。简言之,两地倾情教育,大都是因为人,而不是因为制度。(刘道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