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是交通安全日。因为近来一系列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交通悲剧,当今年这个交通安全日到来时,舆论便将更多目光聚焦到了中小学的交通安全问题上。让孩子放学后安全地回到家,这个吁求看起来似乎非常平淡,可联想到一系列悲剧,又让人觉得无比悲壮。 中小学的交通安全问题,教育什么,怎么教育,教育谁?这些问题看似有很多现成的答案,其实存在很多认知上的误区。 公安部今年发出“文明交通,告别陋习”的倡议——将矛头指向诸如醉驾、超速、超载等常见的交通陋习。其实,在中小学的交通安全问题上,我最关心的不是那些行为上的陋习,不是普及一点儿安全知识,而是整体观念上的重视。在钢铁做成的汽车面前,人是弱者,而孩子又是弱者中的弱者,所以,必须意识到中小学生在交通安全中的弱势身份,而中小学常常是交通安全最薄弱的一环。从超载的校车,到无斑马线的校门口,将孩子置于险境中就是犯罪。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问题,不能像以往那样,出了事故、付出血的代价后才“高度重视”,而在平常却是“高度近视”;也不只是“安全日”这一天的活动,而需要日常的重视去避免出现事故,这才是设立安全日的最大诉求。 这个问题上,我更关注贫穷地区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如果说中小学生是交通安全中的弱者,中小学是交通安全最薄弱的一环,那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又是最弱者,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又是最最薄弱的一环。经费、观念、教育、文化、监管等方面的落差下,与中小学有关的交通悲剧常常发生在贫困地区。所以,更需要将关怀的目光聚焦到那些地方,不只是浅层的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而是整体的关怀。 再来看教育谁的问题。过去的交通安全日,各地的中小学交通安全的教育,多是请个交警来学校,给学生讲点儿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好的交通习惯。多是把孩子当作教育对象。 可审视当下的中小学交通安全问题,最致命的并非孩子们不守规则,而是大人不守规则和缺乏关怀。校长缺乏关怀让孩子坐不安全的校车,大人开车看到孩子不礼让,管理者的交通设计有问题,陷孩子们于险境之中。毫不客气地说,过去的安全教育,多是大人生病,却让孩子吃药,完全错乱了。回望那些事关孩子的交通悲剧,受害者都是孩子,而病根,都在成年人身上。所以,交通安全教育,更该让校长、官员、老师、家长们当“学生”。 尚未成年的孩子,在灾难与事故面前是最脆弱的群体,自小培养安全意识虽然很重要,但我们不应苛求他们在面对汽车时能够自保。他们缺乏自保的体力,自救能力非常差,无论生理、心理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基于孩子应对灾难的脆弱性,所以交通安全考虑上,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大人尽可能多地承担责任。(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