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打工奇遇》剧照。人民图片 赵本山小品《功夫》的漫画像。人民图片 近30年来,小品这一艺术样式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它不但造就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笑星,也推动了喜剧艺术的发展。然而,步入而立之年的小品似乎正在遭遇“中年危机”,“小品已衰落”、“创作乏善可陈”的议论不绝于耳。 小品在今天受到何种困囿?小品的明天又从哪里启程?新时代、新观众赋予小品什么样的新机遇?本期“文化圆桌”,邀请三位小品的创作者与研究者,共话小品忧与思。 ——编者 小品创作先解“三忧” 崔 凯 艺术创作不可急功近利。单纯从“笑果”出发,以网络笑话代替生活素材,缺少思想,小品就没有滋味 “小品是否已穷途末路”这一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不过,纵观当下喜剧小品的发展态势,总体上看不必悲观,毕竟步入而立之年的喜剧小品已在大众心里扎下了根。在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创演小品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专业文艺团体送欢乐到基层的活动中,小品是主打节目;在商业演出中,喜剧小品是被经营者看好的卖点;在艺术院校的戏剧教学中,喜剧小品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然而,为何近年有关小品的批评和责难之声不绝于耳?主要原因是小品在创作上步入了误区, 与广大观众的审美期待产生了很大距离。 问题一,创作心态浮躁、思想肤浅和作品浮肿,无论怎样借助于布景、服装、道具和其他外部手段,都难以掩饰创作的苍白与乏力。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不可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缺少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提炼,仅靠模仿与克隆,依赖网络笑话为生活素材,写不出精品力作,满足不了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单纯从“笑果”出发,往往就缺少必要的思想内涵,缺少诗意、哲理和崇高,如此小品“品”不出滋味。 问题二,创作模式有误区。喜剧小品问世30年,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创作团队,也没有以表演小品为主的艺术团体,常常是晚会剧组成立后现网罗几位作者(基本上是老几位),通过想点子、侃路子、写稿子、搭架子,然后进入审查,接着与观众见面。这种小品创作模式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什么样的写作“高手”不用深入生活,也不用把作品拿到观众中去检验,而是写出来就直接排练、上台演出就能获得成功呢?没有这样的“高手”。 问题三,创作禁忌过多。喜剧的主要功能是抑恶扬善,通过讽刺与批评,让人们在笑声中与人性的弱点告别。然而,我们却为喜剧小品创作人为设置了许多禁忌: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批评,各种社会阶层和行业也不能讽刺,写农民有丑化农民之嫌,写无业游民有伤害困难群体之虞。如此这般,喜剧小品为了避免对号入座,只能回避矛盾,回避现实,远离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 小品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喜剧文化和小品艺术规律和生态的探讨,帮助喜剧小品走出创作困境。 一是注重培养喜剧小品的创作队伍,解决当前创作人才紧缺和青黄不接的问题。创作喜剧小品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作者出力不小,获益甚少,不如写电视剧或其他文学作品来得实惠。可是,真正能写出优秀小品的编剧,又不是只会搞笑和使用语言包袱就可以胜任的——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意识,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接地气,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其次才是对创作技巧的掌握。把一些优秀的中青年编剧吸引到喜剧小品创作队伍中来,是繁荣小品创作的关键。 二是要加强喜剧小品的理论研究和美学建设。喜剧小品已走过了30年发展之路,但是小品的理论研究和美学建设滞后于艺术实践,谩骂与嘲讽不属于美学批评范畴,无助于小品的成熟与发展。寻求理论上的帮助和美学的引领,是提高喜剧小品创作水准的必由之路。 三是营造适合喜剧小品发展的生态环境。小品是供人品味和品评的小型艺术样式,不必让它负载沉重,它只能是为观众提供愉悦和欣赏,并像漫画一样针砭时弊,有内容深度。小品所塑造的喜剧人物,所刻画的典型性格,或者所批评讽刺的不良现象,都是黑格尔说过的“这一个”原则,而不能代表哪个阶层和社会群体,人们大可不必对号入座。 观众的喜爱和需求决定小品的命运。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会为小品的创作、传播和走向多样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期待,小品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创作过《摔三弦》、《牛大叔提干》、《红高粱模特队》、《不差钱》等多部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