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一名学生,因试图徒手去接7楼跳下的同学,以致自己被砸成重伤,全身肩、颈、肋骨等10多处粉碎性骨折,至今在家疗养。其学校承担了6万多元的治疗费用。跳楼学生当场身亡。(3月5日《长沙晚报》) “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女孩的事迹,一度得到了诸多赞誉和褒奖,似乎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徒手接坠楼者的新闻就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一个人的见义勇为,能得到这样广泛的传承,于我们的社会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但看到这次徒手接同学被砸成重伤的报道后,我有些疑虑,公众和媒体对这种行为一以贯之的赞扬,真的合适吗? 看到有人坠楼,不论是主动跳下,还是失足落下,出于人性的本能,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伸手去接。但这其中实际上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且风险随着坠楼者体重的增加和楼层的增高而增大。更重要的是,在坠楼者的体重和坠楼高度都在徒手可救范围内的时候,如何最大程度保护施救者本人,同时又最大可能成功救回坠楼者,这里面还有着很多技巧,比如接到后膝盖要顺势弯曲,手肘不能平伸等等。否则,贸然伸手一接,其结果不仅救不回坠楼者,还可能给救人者的身体造成极大损伤。 可现在,一起又一起徒手接坠楼者的报道,没有对这些危险和技巧知识的丝毫涉及,却只有对救人者勇敢、善良的赞扬,更不要说,还有来自社会的各种物质奖励。这客观上就形成了一种对徒手接坠楼者的现实鼓励,却让大家把其中真实的危险抛到脑后,这无疑是将许多勇敢者的生命置于危险中。 宣扬对生命的救助,鼓励见义勇为,这当然都对,但在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的理念早已被确立的今天,盲目的赞扬徒手接坠楼者,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毕竟,在这种鼓励之下,救人者最可能得到两种结果,一是付出自己受伤的代价,成功救下坠楼者,另一种则是像这名大学生一样,没有救回跳楼者,却将自己置于极大的危险中,甚至可能是失去自己的生命。而在一个极度缺乏正确施救知识普及的社会,后一种的可能性无疑更大。 确实,生命是最珍贵的,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都应尽百分百的努力去挽回一个生命。但就坠楼而言,我们在赞扬徒手接的巨大勇气和善意时,更有必要告诉公众,这百分之一可能的边界在哪里?失去了这些常识的普及,徒留下对勇气的赞美,这不是一个正常社会需要的。(郭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