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歹让孩子们暖和地读完这学期
北京昌平区东小口镇芦家村属于拆迁村,在该村租赁房屋办学的打工子弟学校——经纬学校,因未在腾退期限前搬迁被停电无法供暖,700多名学前班、小学部、初中部的学生靠喝热水和搓手取暖。校长奔走于村委会和镇政府之间,但二者相互推诿,区教委答应帮忙协调沟通,学生分流会一步步开始启动。此前,该学校已被停水半年。(《京华时报》12月26日) 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人们穿着羽绒服走在北京的街头,也会觉得寒气逼人。那些小的只有三四岁、大的不过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坐在停水、停电、停暖的教室里,将会是怎一个“冷”字了得。家长们的祈求并不过分:马上就要放寒假了,好歹让孩子暖暖和和地读完这学期吧?但换回的却是冰冷的回应。 即使是依法拆迁,在拆迁之前,给这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们找一处安身之所,也应是基层政府的责任与义务。按照《义务教育法》,对于随父母打工进城的流动儿童,当地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按照此事的来龙去脉,不难看出当地镇政府以及村委会更多谈的是“拆迁大计”,主导意识中以拆迁为重,至于学校以及就读的孩子们何去何从,没有预案和考量。当教育成了拆迁的附庸与累赘,在寒冬中受冻,就成了那700多名孩子不可避免的遭遇了。 我们对教育持怎样的态度,意味着我们将怎样面对未来,这样的大道理无需多讲。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安置这些受冻的孩子,让他们“好歹暖暖和和地读完这学期”,而不是坐在有暖气的办公室里不紧不慢地“一步步开始启动”。(燕农) |
责任编辑:项丽
分享到: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