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体系、区域联防战雾霾……政府工作报告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民生建设要让百姓看得见、得实惠,不仅需要增加民生举措的篇幅数量、将民生之网织宽织广织厚,更需要最有力的改革、将这张大网扎密扎牢,从而消除民生焦虑。 近几年来,数字成效与百姓感受间的落差屡屡成为民生焦虑所在。CPI涨幅虽然回落、百姓“菜篮子”价格未感下跌;收入持续增加,很多居民却感到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城镇道路越来越宽,人们的车辆却越来越堵……实事求是地说,成效有,问题也不少。有时,成效的背后就是问题。做好民生文章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投入的增加,或是一点一面的“民生工程”简单解决。织起一张兜好底线需求、撑住民生诉求的保障网,一些部门、地方出台的碎片化民生举措需要转变为更为全面、系统的国家行动。不断推进的民生改革更要向公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向纵深挺进。 民生无易事。保证民生的温度必须依靠改革的深度锐度。在民生内涵不断拓展、保障与改善民生大格局逐渐形成的今天,多套养老制度如何平稳并轨、各地医疗保险如何衔接、公平鸿沟如何填补,仍然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待解之题。突破制度瓶颈、解决棘手新忧,民生改革既要多线并重、统筹施策,又要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深层次问题要靠深层次方法解决,只有不回避焦点难点、敢向既得利益开刀,政府改革的种种成效才能与百姓所见所感相符。 民生冷暖体现发展高度。一切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实实在在提高公众生活水平。告别“唯GDP”的指挥棒之后,百姓真实的幸福感、满意度才是政府工作水平最好的写照。从制度层面出台一系列新举措、关注百姓切身感受,体现更加深远的民生考量,也将从长远上给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每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都应该得到重视,每一个民生角落都不应缺失温度。一道道世界性民生难题,唯有以中国式改革不断寻解,才能不负百姓厚望。(何雨欣 王珏玢)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为人民开会 当为社会作标杆
已是最后一篇
-
为人民开会 当为社会作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