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涉事的幼儿园均是符合法律法规办院的幼儿园,这就反映出更重要的问题——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因此在学前教育管理方面,有些地方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监管,也没有人对学校的具体办园情况进行监督 近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陕西西安幼儿“被服药”事件,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当地有关部门迅速介入并开始处置这一事件,西安市警方分别在12日以涉嫌非法行医罪对两所幼儿园的法定代表人孙某、枫韵幼儿园执行园长赵某、保健医生黄某等3人予以刑事拘留,13日对另一所幼儿园鸿基新城幼儿园副园长赵某及保健医生等两名涉事责任人以涉嫌非法行医罪刑事拘留。 一些家长提出疑问:两所幼儿园明显违法的行为,为何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无人监管、无人发现? “幼儿园偷着给孩子喂药多年,这不就是非法行医?幼儿园老师与保育员却能一直瞒着,那些公共管理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也没能发现。这样的监管失灵到底是因为行政不作为,还是背后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利益交易?”一些幼儿家长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据媒体从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了解到的消息,涉事两所幼儿园为同一法定代表人,系民办,符合法律法规登记注册条件,分别在莲湖区和雁塔区登记注册,均挂靠在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名下。由此,民众首先将问题抛给了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但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在3月14日给出了“无监管权”的答复。 据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基金会与名下挂靠的所有幼儿园并无直接业务合作,对幼儿园也没有监管权力,只能在办学理念上给予指导。 “涉事幼儿园虽是一所民办幼儿园,但是民办幼儿园等民办教育机构同样属于教育部门监管范畴。作为监管部门与监管人员,理当通过严格监管,及时掌握包括民办幼儿园在内各类教育机构的一切非正常现象与动态,如此才能切实维护与保障孩子们的权利与安全。”作为北京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张树青向记者表示,涉事幼儿园长期给幼儿集体服药,当地教育部门却对此一无所知,这无疑表明其在对幼儿园的管理上存在失职。 查阅相关资料不难发现,类似的事情不是没有先例。2011年,北京市通州区一家幼儿园的180个孩子在没有感冒的情况下,被园方统一安排吃了两天某品牌儿童感冒药,其间,有孩子出现过敏症状。这起个案暴露出了监管存在的空白,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事件被当成偶然,随着舆论的平息而烟消云散。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不讳地表示,教育部门对幼儿园负有监管职责。“教委的监管职责就包括教育机构的审批,监督学校是否依法办园,是否按照教育法和教师法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教师权利,是否侵犯了教师权利和学生权利。”熊丙奇说。 “此次幼儿‘被服药’事件以及近年来一些发生在幼儿园的极端事件暴露出多方面问题。从整体来看,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资金比较少,导致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的短板。很多民办教育幼儿园本身就不具备办院的资质,但是社会存在着旺盛的需求,地方有关部门又无法提供满足这样需求的幼儿园,因此,一些存在的幼儿园不够格,不够格就包括办学师资条件、安全卫生存在隐患。”熊丙奇分析说。 “但是,此次涉事的幼儿园均是符合法律法规办院的幼儿园,这就反映出更重要的问题——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因此在学前教育管理方面,有些地方没有专职人员来进行监管。对于合格的公办园或者民办园,也没有人对学校的具体办园情况进行监督。”熊丙奇向记者进一步分析说,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学前教育在学校内部管理建设方面存在欠缺,“我们一直讲幼儿园都要有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办学评价及监督,但实际上,这一块的建设几乎没有启动。所以,学校有些时候会出现侵害幼儿权利的现象,目前尚无办法有效遏制”。 “一方面是整体投入的缺乏导致不合格幼儿园大量存在。既然都不合格了,还谈什么监管?另一方面,对学前教育本身重视投入不够,地方有关部门也没有具体人员监督学校,依法办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学校内部的现代幼儿园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就导致学校的规范办学不断出现隐患。 储朝晖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幼儿园的投入,使它成为符合要求的幼儿园,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基金会的预算,从根本上消除不合格幼儿园存在的土壤。 “建立学前教育制度,在地方有关部门里应该有专职人员对学前教育进行审批,同时对规范办园进行监督。当然,这并不是说行政部门要去干预幼儿园的建设,幼儿园有自主权,监管部门则有依法监管的职责。”熊丙奇再次向记者强调说,按照国家规定,在幼儿园里应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会来参与幼儿园办园的管理、监督、评价,从而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有个维权的渠道。 “你们一定要呼吁严惩相关责任人,还要对那些失职的监管人员严厉问责,该撤职就撤职,依法依规作出严肃处理。不敲响警钟,这样的事情就没办法杜绝。”采访中,一些幼儿家长向记者这样叮嘱。(记者赵丽 实习生路臻)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文化“走出去”不能自欺欺人(时事点评)
已是最后一篇
-
文化“走出去”不能自欺欺人(时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