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有媒体报道称,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在政协小组讨论上抨击目前的“文化市场畸形”现象,如多家主流电视台公共频道和收费频道混淆,导致了导演有权封杀演员、电视台霸王条款等不正常现象。他还称,“文化市场的畸形,使得一些主旋律的带有导向性的演员在市场上没有价值,直接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应该说,作为一位著名的“笑星”,姜昆委员不仅相声说得好,他在政协小组讨论上的议题,同样不乏真知灼见。诸如“导演有权封杀演员”、“电视台支付报酬没得商量”等自大做派,的确不是寻常人等敢于直言抨击。不过,对其所谓“主旋律、导向性演员没有价值”,进而“影响文化事业”的说法,笔者则觉得颇难认同。况且,“导向性演员”究竟是一种什么演员呢?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按着姜昆委员在讨论发言中的语境来判断,他所指的“导向性演员”,似乎应是那些擅长表演“主旋律节目”的明星,而且不管这些节目的“市场反响”如何,政府有关部门也得给予特殊倾斜与照顾,一如既往地提供足够的舞台和阵地,否则便是只求“产业”而不重“事业”,乃至成为“畸形”的文化市场了。 文艺节目不能没有“主旋律”,也不可忽略“导向性”;但如何坚持把握“主”和“导”,凭的是节目创作的与时俱进,以及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要是不从这些方面去积极创新、锐意进取,而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定型一拨“导向性演员”,舒舒服服地给他们的节目贴上“导向性标签”,纵然这些演员和节目“想上就上”,又有多少老百姓会真正买账?这样的“文化襁褓”,你说是“防止畸形”了,但又何来货真价实的“事业发展”? “导向性演员”有没有?笔者以为是有的。然而,这样的演员,显然不是有些圈子中人所期待的“给个封号”,而是要靠自身的德艺双馨来彰显价值。前不久,也是在两会分组讨论中,听闻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谈到《喜剧的忧伤》的演员陈道明、何冰每场演出费是税前1500元,而一集电视剧则十几万元至五六十万元。可见,用不着多少的豪言壮语,像陈道明这样“戏比天大”的艺术追求,就是受人推崇的“最美旋律”和“最好导向”。 “导向性演员”是什么演员,无妨留待日后再议。姜昆委员抨击的“文化市场畸形”,确也值得有关部门的警醒与重视。由此想来,除了两会之上的敢于直言,真希望姜昆等艺术家们能充分施展自身的特长,创作出一批新的艺术佳作来。如此,既有会上的率性直言,又有台上的艺术刻画,其导向力量和作用,必倍增无疑。(司马童)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官不聊生” 离真实有多远
已是最后一篇
-
“官不聊生” 离真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