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运用了分类思维,做到了“上下对称”而不是“上下对齐”,做到了分层分类而不是各行其是,推进改革才会上下贯通,井然有序 3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居民阶梯气价制度改革。将居民用气划分为三档,第一档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第二档体现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合理需求,第三档用气量为超出第二档的用气部分。同时强调,各档具体气量和气价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确定。 着眼节约,区分需求的不同情况,照应各地的具体实际,居民用气制度改革告别“一刀切”的机械思维,彰显因地制宜的灵活策略。事实上,这种分类的思路,无论是改革的决策还是实施,都有较为广泛的体现。 在不同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改革要“区分情况、分类推进”。在落实改革的不同领域,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到房地产调控强调“分类施策、分城施策”,再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求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四类城市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分类”已成为改革的方法论,“改革分类学”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在推进改革中,能不能运用分类思维,检验治理能力和水平。 新一轮改革要蹚过深水区、渡过攻坚期,既需破解硬骨头难题,又要化解涉险滩风险。面对不同利益主体,如何凝聚改革共识?面对多样利益诉求,怎样求得最大公约数?面对千差万别的实际,如何提升改革的力度?面对千头万绪的实情,怎样加快改革的进度?显然,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办法、那种“上下一般粗、横竖一刀切”的做法,已经过时。“精确制导”才能各个击破,找准病灶方能对症下药。深水区的改革,惟有精密针对千变万化的实际,精确制定实施灵活有效的策略,才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在荆棘丛生中开辟前进的坦途。 改革大潮已经起势,要千帆竞发而不要原地打转,需有序前行而不能横冲直撞。“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如此改革心态乃是一种应付。“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如此精神状态必然碰壁。“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如此工作方法就没有章法。“狗咬刺猬,无处下牙”,如此面对问题又怎能解决棘手难题?要在今年取得改革的良好开局,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就务必抓紧掌握“改革分类学”,善用分类思维。 在推进改革的实践中,有的干部只知道大包大揽,不知道分门别类;只讲一个标尺,不讲从实际出发;只强调不折不扣执行,不强调因地制宜创造性落实。为什么有的措施总是落不实、推不开?为什么好的政策在实践中总是走样变形变味?原因正在于此。早在8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为这种人画了像:“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这样的干部,说到底还是缺乏求实态度,缺乏担当精神。 我们说改革要运用分类思维,要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就在于实际是改革的出发点,也始终是改革的参照系。什么时候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推进改革就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中央结合整体实际,已经制定了总体的改革蓝图,地方就应结合本地实际,从决策到措施都进行有效对接。推进改革,不能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全一致,而背离了改革精神的主旨;不能为了表面上达到政令畅通,而在实质上搞阳奉阴违、“中梗阻”。只有从上到下都运用了分类思维,做到了“上下对称”而不是“上下对齐”,做到了分层分类而不是各行其是,推进改革才会上下贯通,井然有序。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面对纷繁大势,面对改革重任,善用分类思维“多元应”,提升治理智慧和能力,我们方能不断越沟迈坎、闯关夺隘,做到蹄疾而步稳。(陈家兴)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深化改革需重视中间环节
已是最后一篇
-
深化改革需重视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