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阅读是自我救赎
发表时间:2014-04-21   来源:人民日报

  “感谢顾客过去20年的光临。”前不久,洛杉矶华人区最后一家巴诺书店贴出了一张终结营业的海报。作为美国最大的连锁实体书店,巴诺书店正逐年减少店面数量,计划在2014年关闭1/3的门店。像是某种隐喻,如今的书店老板不论多爱书,都可能直面生存还是关张的难题。

  传统印刷业向网络零售转型,可说是锐不可当的浪潮,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然而,以中国图书市场为例,《2013年中国图书零售报告》显示,尽管网络书店销量仍在增长,但势头已经减慢,整体图书市场的蛋糕正在变小,多少预示着行业性危机。信息时代的人们,为什么不像以往那样爱读书了?

  近年来,有关“阅读率”的调查不时见诸报端,“阅读危机”可谓老生常谈。据英国《镜报》刊载的一项调查发现,25%的英国成人以为超人故事出自圣经,同时却不知亚当夏娃的故事出自何处——这似乎成为“不读书没文化”的又一佐证。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现代人只是阅读方式发生变化,不用杞人忧天。电子终端简易便携、网络传播无远弗届,极大延伸了阅读,个体每天接受的信息量远非昔日可比。那么,仅仅是不“读书”而已,并不意味着阅读量下降。

  媒介形态日益丰富,从时空上极大拓展了个人视野,理固宜然。但在传播快时代,资讯从不足变得过剩,公众所缺的不再是内容资源,而是阅读的一份宁静与耐心。人们的浏览行为越来越多,真正的阅读却越来越少。但接触信息无法替代沉静思考,毕竟,在触摸屏滑动指尖,与手抚简篇、感受墨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传统阅读的过程,既是追随作者的笔触,其实也是在思索中与另一个自己对话。

  有鉴于此,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德专门出书倡导“慢阅读”,强调拉近读者和所读信息之间的距离。美国篮网队后卫肖恩·利文斯顿接受采访时就曾谈到,他通过阅读赫尔曼·黑塞的名著《席特哈尔塔》激励自己找回了状态。巴克莱中心球馆更衣室的一本蓝色小书,蕴含着让人度过危机的精神动能,这正是书籍的魅力。

  去年,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文章《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络热传,并被一些报刊转载。这位印度人观察发现,中国人空闲时间爱玩iPad,却很少安静看书,不免担心“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尽管观点存在争议,但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同期韩国、美国、法国国民年人均阅读量都在8本以上。从数据上看,中国人确实落后了。

  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家喻户晓,中国人笃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梁启超读书,分“鸟瞰”“解剖”“会通”三遍;冯友兰则把“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和“明其理”奉为读书经验。然而,不论秉持何种读书观,倘若止步于浏览速读,不能做到在书海沉潜,也就谈不上体悟文字真谛,又遑论采撷智慧精华?索契冬奥会开幕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俄电视台专访时表示,读书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尚能做到经常读书,言如黄钟大吕,催人省思。

  “世界读书日”自1995年设立以来,每逢“4·23”就成了人们反思缘何不读书的节日。透过阅读危机表象,不难窥见社会人文精神消解,也折射出现代文明面临的文化困境。当传统阅读由大众趋向小众,人类离精神危机也就相距不远了。从这个意义出发,“阅读危机”并非是个噱头,回归阅读也是一种自我救赎。(李浩燃)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项丽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1884270&encoding=UTF-8&data=ABzAbgAAAAcAAE5cAAAAAQAb5Zue5b2S6ZiF6K-75piv6Ieq5oiR5pWR6LWOAAAAAAAAAAAAAAAuMCwCFFUS8iinfTtKKKhqhuGKZes8ZqxqAhQb2QXm9w-ZyESRBgDMDW32J1nZX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1884270&encoding=UTF-8&data=ABzAbgAAAAcAAE5cAAAAAQAb5Zue5b2S6ZiF6K-75piv6Ieq5oiR5pWR6LWOAAAAAAAAAAAAAAAuMCwCFHLCD4ihKzQzB4owhuP9OmGdj7SkAhRXZ9XZfoPEGiXtBLHB061R5YgWq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