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舌尖上的中国》食物和地点的大幅度跳跃让人有点目眩。无论是背负了第一季的期望还是刻意转向人文关怀,希望它还是《舌尖上的中国》,而不是《舌尖上的中国人》。 当李立宏那把极富磁性的声音又在同一时间飘浮在千家万户的上空,这把声音所带来的沉稳与宁静,正好抚慰了观众的躁动与思念。 《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是一部纪录片,这没错,但仅仅是一部纪录美食的片子吗?从第一季结束后,相关讨论就没停过。很多观众都认为每当说到自个儿家乡美食时,拍得根本不过瘾,但稍事过后,萦绕他们脑海的,已经不是食物如何这般了,更多燃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是的。这就是《舌尖》打动人的地方,它牵动了人们在脑海深处的那根神经,想家了。 在去年担任《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年度创新人物奖”美食领域评委时,我推荐了《舌尖》,推荐词是这么写的:该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这是一部在2012年引起全国轰动的电视纪录片,它以饮食文化为主线,反映各地风土人情,在中国日趋城市化的状态下,成为大批迁移各地民众的原乡,引发了国人对不同地区物产探求的热潮。 美食只是这部片子故事的线索,更深层的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状况的思考。飞跃发展的经济引发人群迁移和大规模城市化带来的消费快速化,让众多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土的记忆悄悄淡去,而承载了很多记忆的“味道”又在快节奏中悄悄消亡。这种变化在经济指标的“引导”下,无奈地埋藏在纷繁的个人追求中,被选择性地无视,直至濒危边缘。 味道总是最容易深印在记忆中的,它所夹杂的场景、亲情,会一下子从单薄的2D变成丰满的3D,立体而真实。曾有评论说,《舌尖》一剧就是那副3D眼镜,让观众的记忆重新生动地浮现在眼前,真实得可以触摸。此刻,眼前的影像已是千里之外,可望不可即,无数人泪水盈落,是思念还是孤独?那是异乡人的痛。而无论片中讲述的食物如何曼妙诱人抑或不可思议,本乡本土的观众总不如远方同乡来得激动。 一部美食片获得成功,源自找到了那个成功的时间点,变成万千观众的“心灵鸡汤”,或许更成为他们抛开工作,回家看看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它的成功可以被再放大一些。 第二季《舌尖》已经到来,片子的速率明显加快,食物和地点的大幅度跳跃让人有点目眩。或许,要细细咀嚼才能消化。无论是因为背负了第一季的期望还是刻意转向人文关怀,但希望它还是《舌尖上的中国》,而不是《舌尖上的中国人》。 我们需要这口味道。(何伟生)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互联网规则:改变仍在路上(人民观点)
已是最后一篇
-
互联网规则:改变仍在路上(人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