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美食少、故事多”引热议 一边锁定周五晚上的荧屏奋力追看,一边忍不住连连发问:美食都到哪儿去了?边看《舌尖上的中国2》(以下简称《舌尖2》)边吐槽,已经成了近一个多月来吃货们的“周末福利”。6月6日晚,这部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纪录片终于在“口水”中收官,而“舌尖话题”依旧热度不减。 作为中国原创纪录片的标杆,《舌尖2》担负着观众极高的期待。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让观众备感亲切的同时,却发现以“记录美食、宣扬美食文化”的名义回归的《舌尖2》,早已不屑在食物之间纠缠,看起来,它更像是一部美食版的“感动中国”。 透过美食展现中国社会的发展,展现日渐急促的生活节奏,作为这部纪录片的特质得到了圈内外很多人的认可,而那些一心准备“垂涎三尺”的观众和网友却不买账。更有网友吐槽,《舌尖2》应该叫《舌尖上的中国人》或者《舌尖上的故事会》。针对观众“美食少、故事多”的意见,第三集《时节》播出前曾连夜修改,增加了美食的比重,但如何保留整体叙事完整和素材的取舍平衡,又成了新的难题。 除了这场“味蕾与乡愁之争”,让观众不适应的还有《舌尖2》的表述方式。不少观众觉得看得很累,比如第一集《脚步》近60分钟的片子,一共讲了8个故事,涉及的美食数量超过20种,乐山嫩豆花、蓝田裤带面、秦岭蜂蜜、山东煎饼、雷山鱼酱、浙江红烧望潮等,拍摄地域跨度极大,从西藏波密至陕西秦岭、蓝田,再到浙江三门湾、山东沂蒙山、广东潮州直至贵州贵阳,甚至涉及新加坡、法国等海外地区,但大多对食物的描述太过匆忙,让人来不及回味就赶着奔向下一站。 而正是这种非常密集的信息量,极其跳跃的剪辑节奏,让另外一些观众大呼过瘾。每集50分钟的成片平均镜头1500个,几乎每两秒钟切换一个镜头,给他们带来了动人心弦的节奏,找到了穿越时空的快感。 兼顾的元素越多,越容易失去对全片主线的把控。为了在不同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舌尖2》就像是在走钢丝,每一步都迈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从林芝人采集野蜂蜜的镜头涉嫌抄袭BBC纪录片《人类星球》,植物学博士撰文质疑藏族少年爬树采蜜的段落存在画面嫁接,到《时节》被指其中飞鱼的镜头照搬了BBC纪录片《生命之旅》;从《心传》被质疑将淮扬菜“移花接木”至本帮菜,到为女儿苦练钓跳跳鱼技术的父亲被揭发是请隔壁村的“钓跳跳鱼冠军”当的“替身”,除了抄袭、造假、滥用“人文情怀”、剪辑过于跳跃“几宗罪”,《舌尖2》甚至还涉嫌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全片争议最大的地方就是第四集《家常》中渲染了一个河南母亲为了女儿学琴在上海陪读5年,甚至放弃看望病重亲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与吃并无关联,观众因此有了美食情怀变成故意煽情的感觉。 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如何畸形,“艺考”背后有着怎样的弊端这类有些沉重的社会话题,是不是适合被一部美食纪录片所关注所承载,纪录片有没有绝对真实,一部纪录片究竟可不可以借用其他镜头来还原真实,这些由《舌尖2》引发的种种争论,并不是阻挡它超越自己的关键,反而是它“片红是非多”的证明。说到底,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大凡续集多多少少都会承载着“狗尾续貂”的负面预期因素,既要延续第一季的风格,又不能给人感觉是吃老本、没创新,这中间的分寸很难拿捏。 两年前,《舌尖1》一炮而红,赢得鲜花喝彩无数,也创下单集4万美元的国产纪录片海外发行纪录。有第一季珠玉在前,《舌尖2》想不高调都不行,特别是播出时间一拖再拖,无意间拉高了“舌尖粉”对它的期待,《舌尖2》从美食片变身人文片,观众感受到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另外,都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可150∶1的素材使用比,在体现精益求精的同时,也让编导们在剪辑时无所适从,如同大海里捞针;再有,《舌尖2》采用分集导演制度,因分集导演各自风格不同,掌控美食、故事的水平不一,各集质量参差不齐在所难免;此外,一周一集的播出方式固然给央视带来了超乎寻常的巨额收益,但也给网络恶评留出了充分发酵的时间。 《舌尖1》的爆红有着无可复制的“天时地利”因素,它适时出现,让美食既从简,又以大家风范登上台面,一下子引发了各个阶层人士的广泛共鸣。如果说《舌尖1》是一拨儿纪录片人和美食爱好者“玩”出来的,那么,伴随着《舌尖1》公认的好评在“压力山大”中回归,《舌尖2》再也演绎不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潇洒自然。 虽然没能延续《舌尖1》的神话,但《舌尖2》仍旧越炒越热,越骂越红。不但首播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力压各上星频道同时段所有电视剧和娱乐节目成为收视冠军,整个第二季的广告价值达到了3亿元,海外播放版权已出售给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机构,单集价格达6万美元。正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所说,如果说《舌尖1》把中国纪录片带进了公众时代,那么《舌尖2》则正在将纪录片引向产业化的征程,周播、冠名、插广告等,也在昭示纪录片真正在电视媒体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如此形势之下,《舌尖3》的开拍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不过,盛名之下仍旧戴着镣铐跳舞,“舌尖”两个字纵使闪闪发光,也不会再一路所向披靡。(记者 吴晓东)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2014年高考作文题评议:回归理性
已是最后一篇
-
2014年高考作文题评议: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