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县有个和睦村,村里有条“老规矩”:只种树、不砍树。村里有万亩红花油茶林,有人出价数万元买村民段生祥家几棵红花油茶树,老段不卖——他说:“卖祖宗留下的树,出门咋见人?” 和睦村人过年耍灯仍敬山神,因为祖训教导:“三年不耍灯,麻栗山会哼”。也就是失去了对背后青山的敬畏,乱砍乱伐,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就不远了。因为敬畏,和睦村斯文在兹:“天地国亲师”的牌位至今摆在村民家中堂里;村里的地基、巷道都是老祖宗“规划”好的。也因为敬畏,和睦村的村民与天地和、与乡邻和、与内心和,民风淳朴、古韵犹存。 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都是和敬畏联系在一起的:傣族人民敬水、爱水;彝族群众家里的火塘禁忌跨越;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都有埋葬先人的“神林”,更是动不得。种种禁忌和敬畏的力量,守护着云南的青山绿水和绚烂的多民族文化。申言之,在任何地方,越是传统文化和道德延续得好,当地人越不膨胀,外人也越能感到“心生敬畏”。 但在许多地方和人那里,传统文化“说起来重要,保护起来次要”的现象仍然是常态。有些人张嘴国学、闭口文脉,不过是充充门面、用来唬人;有些地方举起了文化的“大旗”,真实用意却是“为经济发展搭台”,或者一心扑在赚钱的文化产业上。这些情况还算好的,个别地方领导甚至把传统文化看成酸文假醋,内心不屑一顾。当然,也有整天迷信风水运势,对歪门邪道顶礼膜拜的。如此种种,或是对传统敬畏不足,或是把敬畏用错了地方。 也许有人会说,古人那一套是和科学不发达连在一起的,现在许多事已经研究透彻了,敬畏的基础没了!此说甚谬,如今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早就给“现代理性”敲了警钟。传统文化也需要“创造性利用和创新性转化”。换个角度想,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是传统文化淬炼、更生的土壤。 当前,传统价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上上下下讨论正盛。笔者认为,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是更新传统、延续斯文的关键所在。因为涵养文化、恢弘传统不像抓项目,来不得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的算计往往适得其反。心怀敬畏,才能心甘情愿、身体力行地做“润”的文章;才能超脱一时一事的毁誉,欣然于“潜绩”而泽被后世。 一个社会要延续传统,有权的人和有钱的人需要带头,这也是一条历史规律。有了文化、道德对权力和财富的规制乃至驯服,也才真正有了“尊文崇道”的根基和风俗。正如在和睦村里,党总支书记就是个“文化人”;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同样也是捐资助学、修桥补路的带头人。(徐元锋)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新华时评:高考岂能任由金钱作祟
已是最后一篇
-
新华时评:高考岂能任由金钱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