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不讲信用了,是个老生常谈,同时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因为总会有各种奇葩实例不断拓展着人们对于“不讲信用”的理解。但是怎么解决确实一直没见到卓有成效的办法,在这方面,“办法总比问题多”的经验论似乎失灵了。 但在江苏睢宁,对当地居民的信用考核却已经持续了四年。据新华社报道,睢宁的个人信用信息基本分值为1000分,包括商业服务信用信息150分、社会服务信用信息120分、社会管理信用信息530分、社会信用特别信息200分,此外还有一些加减分事项。诸如计划生育、城管管理等记录最高分值为35分/次,而在家庭道德、交通违法等社会问题方面,分值都达到了50分/次,围堵党政机关、闹访、缠访的将被制裁,利用网络、短信诬告、诽谤他人的扣100分,和刑事犯罪同等待遇。党员干部们收到“党内严重警告”仅每次扣30分。而“招商引资”则会带来加分。根据分值,睢宁的114万市民被划分为A、B、C、D四级信用等级,A级可以享受一些优待,D级则会处处受限。 新华社的报道展示了这套系统的运行现状:好处是在总体上体现出了“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治理效果,“社会风气也有很大好转”;争议则在于三六九等的划分影响了公民权利,有“良民证”的嫌疑。 如果去掉“良民证”这种字眼带来的情感不适,就事论事地分析睢宁的做法,某些地方就让人看不明白。把公民个人信用跟交通违章、拖欠欠款联系起来,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信用跟“招商引资”有什么关系?明明是政府的责任,却移花接木转嫁到每个公民头上,不仅有失公平,更有假公济私之嫌。由是观之,大抵当地并没有厘清“信用”的内涵和外延,而是把它当做一个“口袋”,将社会生活和日常管理中的问题一股脑都塞了进去。 这样一来,虽然对于管理者来说确实方便了,等于在方方面面扼住了他人的咽喉,但对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其作用是正向还是负向,却是有待商榷。毕竟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让对信用体系原本就一头雾水的百姓更加困惑。当朴素的说话算数、言出必践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高深莫测的事项放在一起时,到底什么是信用?信用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为了增加社会的良性运转,增进百姓的福祉,作为管理者的政府部门更是应该率先垂范,主动成为信用监督的对象,而非像现在这样,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张丽)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狗肉之争”:何不以文明的方式?
已是最后一篇
-
“狗肉之争”:何不以文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