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德峨镇14岁男孩杨六斤是个孤儿,他独自生活,常吃野菜充饥。他的故事在广西电视台播出后,深圳康桥书院两位义工辗转4000多里把杨六斤接到深圳,学校准备资助他读书。6月20日,广西相关人士来到深圳,要求将杨六斤带回广西,表示其现在已经是公众人物,需要他回去处理事情,包括捐款。(6月23日《南方都市报》) 野菜填肚、捕鱼解馋的杨六斤很感动人,不远千里接杨六斤到深圳读书的义工也很感动人,但在杨六斤成为所谓的“公众人物”之前,当地政府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另外,当地政府官员从深圳接回杨六斤,究竟是什么原因? 可能有人猜测,当地接回杨六斤应该是地方政府的意思,而接回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因为面子;二是因为票子。杨六斤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显然,很伤地方政府的面子,至少说明当地政府对孤儿的保障与关照不够。如果杨六斤留在深圳读书,更显得地方上没有责任心,让地方政府更没有面子,所以,接回杨六斤大概是想挽回脸面。 另外,杨六斤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大概收到几十万捐款,地方官员明确表示要处理包括捐款之类的事情,这不免让人联想到“见钱眼开”。虽然几十万捐款不算多,但在解决完杨六斤个人问题后,剩余捐款就可以由地方有关部门来支配。而且,说不定地方政府还能利用杨六斤这个“公众人物”大做文章,给自己贴金。 尽管广西当地有权接回杨六斤,但是,要对深圳的好心人以及关心杨六斤的公众说清楚一些问题,比如,当地政府过去是否尽到了保障责任?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从医疗、教育等方面对孤儿进行了全方位的保障与扶持,那么,地方政府是否严格落实了政策?从杨六斤“常吃野菜充饥”这一点来看,是否严格落实制度要求值得怀疑。 再比如,接回杨六斤究竟要处理哪些事情?当地官员称“有很多事情,我也不方便说”。既然认为杨六斤是“公众人物”,涉及他的事情,有什么不方便说的?毫无疑问,公众有权知道杨六斤回广西之后的学习与生活,这不仅是因为杨六斤是个特殊的“公众人物”,更是因为向杨六斤捐款的好心人有权知道自己的捐款怎么花,杨六斤的命运能否改变。 尽管我们相信经过媒体多次报道和公众捐款之后,杨六斤的命运必然会大大改变,但坦率地说,杨六斤被地方一干人等从深圳接回广西,不是最理想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客观地评价,哪儿更适合杨六斤学习和生活。很显然,深圳远远比广西农村的学习、生活条件要好很多。其次,应尊重杨六斤个人意愿。尽管杨六斤未满18岁,但他也有选择权。杨六斤不愿意回广西,而广西方面非要带走,这显然违背了他的意愿。 据民政部2010年公布的统计显示,我国孤儿总数为71.2万人,不是每个孤儿都像杨六斤这么幸运,被媒体关注,被社会资助。被接回广西的杨六斤,下文仍值得关注,而其他孤儿更需要去关注和帮助,这是媒体、社会的责任,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冯海宁)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国人缺少健康“朝圣地”
已是最后一篇
-
国人缺少健康“朝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