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总比困难多
出行“如厕难”问题由来已久,但今天的表现,有当下的特点。 “公厕难找,气味难熬”,是上世纪90年代初之前各地的普遍情况。那时候的公厕不但数量少,而且设施简陋,管理粗放。随着城市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声势浩大的文明城市创建的持续推进,近20年来各地公厕从量到质,都有大的改善。从报道看,今天的“如厕难”,大都属于局部的结构性短缺——城市规划建设的公厕总量基本达标,但在一些流动人口密集的繁华地段公厕供给不足;有的就是同一处公厕,往往男厕供应充足而一墙之隔的女厕门前却排着长队。 解决这类结构性短缺问题,不能指望笼统增加数量满足于过去那种“总量达标”,而必须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解决具体问题。比如在“公厕不够用”的人口密集区,就不能以为完成了“每平方公里设置3至5座公厕”就万事大吉,也不能因“没有预留空间”“安置流动公厕周边居民强烈反对”等理由,无所作为。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十几人排队急等一个公厕蹲位的闹市区,几步之遥的经营场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一些内部厕所却往往空无一人。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完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共建共管等办法,让那些使用率低的内部厕所向公众开放。诸如此类的盘活存量之举,恐怕比仅盯着找空地新建厕所,不但成本低,见效快,而且容易实现多方共赢。(石见)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坚定不移捍卫历史
已是最后一篇
-
坚定不移捍卫历史
责任编辑:王文宇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