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害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定西市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可歌可泣的拼搏精神,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抗震救灾攻坚战,并取得了抗震救灾和过渡安置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统筹”的总要求和李克强总理“完善科学有序有效应对灾害机制”的重要指示,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将“科学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特色与亮点、灵魂与希望,获得了重要的经验与启示。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灾区地处西秦岭山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区域,属于秦巴山区、六盘山区特困集中连片区,自然条件严酷,长期以来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冰雹、短时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明显增多,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接连遭受汶川地震、岷县冰雹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叠加影响,次生灾害严重。在此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在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及地质灾害安全评价、重建选址用地安全评价等工作基础上,立足灾区灾贫叠加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借鉴“5·12”汶川大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等灾后重建规划经验,经国家规划指导组指导,专家咨询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甘肃省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后重建协调指导小组组织制定了《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有效避免重建的盲目性、随意性,使灾区的重建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理性、更加有序。 以科学重建为追求。坚持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家园重建与产业重建、基础重建相结合,物质家园建设与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在重建重点安排和轻重缓急的次序上,优先重建城乡居民住房,高水平重建小城镇、高标准重建公共服务体系、高性能重建基础设施、高起点实施产业重建、高质量进行生态重建,使重建工作有序、有力、科学、高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尊重农村居民意愿和方便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采取自建、联建、统建等方式,重点围绕15个重建村、48个集中安置点和7个重点小城镇,同步设计、同步推进水、电、路等相关配套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风貌改造,避免出现重复拆迁和重复建设等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努力将集中重建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将公路沿线村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形成农村新景观,彻底改善灾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灾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把灾区建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 以责任落实为保障。按照“省协调指导、市州组织管理、县具体实施”的原则,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成立的市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前方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和5个督查组以及受灾县,既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又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领导和推进合力。通过汇报衔接,省建设厅和规划设计单位抽调建筑设计、规划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技术指导组,帮助指导项目可研报审、勘察设计、环境评估、质量监督等工作。逐级健全落实工作责任制,实行市级领导包重灾村、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社、“双联”及乡镇一般干部包户以及项目所在县建筑质量监督部门专业技术干部包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的双轨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各项制度规定,强化对重建项目流程的全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安全高效运行。我们还把灾后重建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大考场,作为锤炼干部作风的大熔炉,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阵地,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沿、奋战在一线,广大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拥护,实现了灾后恢复重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灾后恢复重建直接关系到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继续把灾后重建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技术力量调度、强化监督检查、严肃纪律问责,全面加快建设进度,全力以赴抓好灾后重建工作,确保高质量如期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向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灾区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张令平 作者为中共定西市委书记)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从质疑“三伏天送棉被”说开去
已是最后一篇
-
从质疑“三伏天送棉被”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