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龄30年的甘肃省宕昌县乡村代课老师王世明,2013年被评选为“最美乡村教师”,因为从1989年开始出远门打工过4年,中断了教龄,他至今没有转正,他认为,“可能永远也转不了正了”。如今,他的工资只有400元。而当年与他一起代课的教师转正后拿到了4200元。(7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和王世明有着类似境况的乡村老师,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这几年“代课教师”的悲情故事也屡屡见于报端,他们的很多遭遇令人潸然泪下,舆论对给其公平待遇的呼声也不曾停过。然而,审视现实,乡村代课教师仍然是个带有悲情色彩的群体。即便是有人已经获得过“最美乡村教师”这样的荣誉称谓,却仍难改变极低的待遇,这正是舆论再度聚焦王世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美”与“待遇极差”之间的反差固然令人难以接受,但关注乡村代课教师群体,还需跳过标签,去实现他们应有的公平待遇。也就是说,就现实而言,不是获得了“最美乡村教师”称谓就意味着待遇的改变,而是需要制度性的补偿和认同,去实现公平。如果王世明因为“最美”的称谓而得到了更好的待遇,或许舆论就不会如此关注,但这并不能掩盖更大的缺憾,对于更多同样“美丽”的乡村代课教师而言,他们渴求的也不是一个“最美”称谓,而是公平的待遇。 近年来,不少地方提高了乡村代课教师的待遇,有些乡村代课教师因政策的松绑而实现了转正,但很多乡村代课教师仍难获得待遇改善。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转正的条件仍显得苛刻,不少代课几十年的乡村教师因为找不到足够的证明人和所需材料,而迟迟不能转正。其次是,或因为财力不足,或因为态度怠慢,不少地方在对待乡村代课教师的转正申请时,故意刁难,甚至是该办的不给办。 代课教师是过去那个教师资源稀缺时代的产物,他们是很多如今在各行各业充当中流砥柱的青年才俊的启蒙老师,他们的精力都消耗在了乡村的清贫讲台上,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或即将进入退休年龄,却普遍只有每月几百元的待遇,这其中有最美的坚守与奉献的身影,但更多的是悲情。 化解代课教师的悲情,不仅是通过媒体将他们的事迹广为传颂,也不仅是给予他们荣誉称谓,而是要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实现公平待遇。其实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以及教育投入的加大,本可以很好地解决乡村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在对待代课教师转正诉求,尤其是代课数十年老师的转正诉求上,政府应该更积极、更具有人性关怀些。因为这些老教师辛苦了一辈子,年轻时没能实现同工同酬,如今已进入风烛残年,更不能让其徒有失落泪水。 我们被不少“最美乡村代课老师”的事迹所感动,但他们需要的“最美”奖励其实是政策的善意与温情。(寇宇龙)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与人约架 不如与己“约架”
已是最后一篇
-
与人约架 不如与己“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