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文明委召开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座谈会,强调立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重点,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为诚信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对构建“诚信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古人说,“诚外无物”。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诚信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和深化,诚信缺失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舌尖上的安全屡屡失守、假冒伪劣频频曝光、面对跌倒老人不敢扶起……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焦虑。 “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加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把道德伦理的软性规则与制度规定的刚性约束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体系。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更应把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放在突出位置,为全社会提供信用体系这一道德“基础设施”。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形成联合惩戒机制;健全诚信奖惩制度,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涵养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制度的威力必将促使人人都能守住诚信底线、敬畏法律高压线,“诚信中国”也将因此真正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国务院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度化”成为我国诚信建设的努力方向。从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到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再到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诚信建设制度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诚信建设制度机制如果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无法对失信行为形成震慑。切实扭转重制定、轻落实的倾向,坚持政府有力推动、企业主动作为、社会共同参与、公民普遍响应,把多方力量汇集于推进诚信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用法治扶正祛邪,用制度固本培元,我们就能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形成诚信风尚,与高度文明的“诚信中国”渐行渐近。(人民日报评论员)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惩治腐败 深得人心
已是最后一篇
-
惩治腐败 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