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到面”、“零存整取”式盘点报道频出,与政务信息日趋公开的时代背景相关,与公众空前关注改革及家国未来的心态相关。它既考验媒体对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把握,也考验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的集纳信息、梳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拿出负责任的、有战略前瞻性的、见人所未见的报道,既是公众的期待,也是媒体的担当。 “十八大后全国近半省份调整组织部长”——8月1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该报记者的统计发现,十八大后,全国已有14个省份调整组织部长人选,截至目前,现任28位省级组织部长中,19位为“60后”,17位为异地调任,半数为中央“空降”。 这一新闻的亮点,在于主人公的身份。公众眼中,省级组织部长位高权重,其“前世今生”、一举一动都颇有神秘色彩。而类似的以公开信息为统计依据、“由点到面”的盘点式时政报道,最近的,有8月1日“十八大后中央巡视实现31省份全覆盖”的中新网报道;之前数月的,有“十八大后12省份‘戎装常委’履新,参与地方重大决策”的《新京报》报道;还有“‘老虎’‘苍蝇’在哪儿?——来自中纪委的‘反腐’大数据”的新华社报道等。其中,“‘老虎’‘苍蝇’在哪儿?”是一组图文并茂的报道,记者通过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案件查处”栏目信息的数据整理,排列出十八大以来落马“老虎”、“苍蝇”的地区分布、年龄分布、级别分布、领域分布,以及贪腐的主要形式,可谓十八大以来反腐阶段性全景盘点,被众多媒体转发。 “由点到面”、“零存整取”式盘点报道频出,与政务信息日趋公开的时代背景相关,与公众空前关注改革及家国未来的心态相关。高官职位变动、党风廉政建设的进展、反腐动向及走势,都是公众判断改革走向与家国命运的直接或间接信息来源。尤其是随着各地“老虎”、“苍蝇”接连被打落,在反腐个案新闻之外,公众更渴望看清廉政建设的基本轨迹,渴望了解其未来可能的走势。而超越个案报道的综合性信息解读,正号准了公众关注政坛动向及改革进程的脉搏。可以说,这类新闻的接连出现,既是民意的“风向标”,也可视为政治生活的某种脱敏。 在媒体竞争新态势下,此类“由点到面”的集纳分析,是传统媒体寻求突围、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有益尝试。它既考验媒体对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把握,也考验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的集纳信息、梳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尤其是对信息来源的甄别、对矛盾信息的求证、对问题信息的剔除,都直接影响着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结论的权威性。 确保信息的完整与权威,是此类报道的关键前提。负责任的媒体总是不忘给自己的数据统计留有余地,比如强调“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事实上,此类盘点式报道也在倒逼政务信息的公开更快些,倒逼相关研究更深入些。比如媒体对一段时间以来官员自杀的剖析大体停留于“街谈巷议”层面,一个重要原因,即自杀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一直乏善可陈,放在公众媒体讨论的内容更是十分有限。在庐山真面目尚不得见之时,针对一个特殊人群的自杀分析,难免会沦入盲人摸象般境地。 当盘点的时间跨度较短、统计样本量较小时,对事态走势的判断及对因果关系的断言,都需要格外谨慎。以对贪官的统计为例,如果仅做地域、年龄、工作领域等比例统计,大体只是“合并同类项”式的累加,再算出百分比,相对容易,但对其统计意义的评估与因果分析,则有赖于扎实的定性研究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去年11月,十八大召开一年之际,有媒体推出“十八大以来83名厅级以上官员的腐败样本调查”报道,报道分析得出:“一把手”腐败是最大难题;贪腐多与大拆大建密切相关;多人边腐败边升迁——应该说,这样的分析超出了累加后算百分比的层次。即使在今天看来,其对贪腐现象的分析也算有一定力道。 值得注意的是,同类题材盘点式报道多了,难免会有雷同、重复成分,这无疑更为考验媒体人眼光的独到与深刻。拿出负责任的、有战略前瞻性的、见人所未见的报道,既是公众的期待,也是媒体的担当。(工人日报)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水”了谁的社会实践
已是最后一篇
-
“水”了谁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