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刻不容缓
发表时间:2014-08-14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云南鲁甸8月14日电(记者李自良 吉哲鹏)每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是一次凤凰涅槃的考验。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鲁甸,中国的应急救援体制一步一个脚印,一步步走向成熟。目前,鲁甸地震抗震救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止住地震之殇,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刻不容缓。

  多年来,灾害多发的云南投入巨资,重点防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但平心而论,防灾减灾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加快速度、长期坚持,灾后救援与灾前防御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俗话说,“治病不如防病”,灾前防御是防灾减灾体系的基石,“关口前移”可以为灾后反应争取宝贵时间。其中,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可能争取地震和其他灾害发生前的“避险黄金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也应高度重视。作为“山区中的山区”,鲁甸县甘家寨、王家坡等村庄在地震中遭遇山体垮塌的“灭顶之灾”。痛定思痛,应彻底排查地震灾区村镇的选址是否科学,是否位于断裂带、泥石流、滑坡隐患点和地裂缝等,是否需要转移、搬离等。更要做好村镇的防震减灾规划,做好、做细紧急避险预案。

  让人痛心的是,地震中倒塌的大多数房屋是土坯房,这种夯土垒起、搭上木梁的住所,毫无抗震能力可言。尽管平时可遮风挡雨,地震时却成了村民“夺命房”。而实施了抗震安居房建设、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房屋成为“生命的庇护所”。这凸显出当前防灾减灾体系的“农村短板”。只有补齐这块“短板”,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屡屡成为“重灾区”的被动局面。

  在灾害多发地区,更要建设“点、线、面”结合的应急救援组织架构,紧急救援队应“闻灾而动”,专业应急队伍和民间救援组织要“招之即来”,救灾物资储备库做到“随用随取”,各部门当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态度,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一丝一毫也不能麻痹。

  在鲁甸地震中,迅速驰援救灾的“中国速度”让世界再次惊叹,这背后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硬“底盘”。只有健全防灾减灾体系,让“底盘”更稳、更强,对灾害的应对才能更高效、更科学。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王文宇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121604&encoding=UTF-8&data=ACBfhAAAAAcAAE5cAAAAAQAx5paw5Y2O5pe26K-EOuWBpeWFqOmYsueBvuWHj-eBvuS9k-ezu-WIu-S4jeWuuee8kwAAAAAAAAAAAAAALzAtAhUAje6FK2reFnE6FY7k6eUu9Jf2y8ECFAxM0cBQmKgbUAWqE7JnSDkCmZ7Z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121604&encoding=UTF-8&data=ACBfhAAAAAcAAE5cAAAAAQAx5paw5Y2O5pe26K-EOuWBpeWFqOmYsueBvuWHj-eBvuS9k-ezu-WIu-S4jeWuuee8kwAAAAAAAAAAAAAALjAsAhRTHn18VL83lBLQFgC11mc-h0d7JwIUfqJT3Q7D5yvhs3xS8Y_zsSYmOm4.&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