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题词现象被再度关注。媒体盘点了近年来官员落马后其题词的遭遇,有刻意遮挡落马者的题词署名,有在网上将与落马官员有关的报道悉数删除。相比如此“温和”的做法,有些地方对于落马官员“墨宝”的处理方式显得更为直接,哪怕是刻在石头上,也是一个字:铲。 “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的,结果名字比名声烂得更快”,那些在位时热衷于到处题词的官员,当然不会想到自己落马后的不堪一幕。当他们轻易地就可以成为某某书协的会员,当他们的题词挂满学校、医院、机关办公楼以及风景名胜区,当他们的题词动辄带来的,就是下属与相关单位的吹捧,此刻充塞于他们内心的,一定会是对书法艺术的轻看,以及对自己题词巨大能力的沾沾自喜。不屑一顾和沾沾自喜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他们轻易地就迷失了自我。 当然,那些几乎随处可见的官员题词背后,隐藏着的并不仅仅是过度膨胀的心,它还有着更多利益输送的影子。媒体早已经不止一次地披露,官员题词还常常与“雅贿”现象联系在一起。许多官员本身的题词水准一般,但某些有求于他们者往往会通过“润笔”的方式来购买其“墨宝”,由此形成隐性贿赂。伴随着各种规定和禁令的加强,此种“雅贿”之风更是无形中得以增长。在逢迎者假惺惺的“墨宝”购买行为中,一些官员也变得飘飘然,题词现象更是因此遏止不住。 现代行政生活中,官员多一些风雅爱好不是坏事,至少能够让自身形象显得更有血有肉,但官员题词在其落马后就被迅速铲去,暴露的只能是权力附加值的秘密。同样是对官员题词,同样是那群要求题词者,为什么他们的前后态度冰火两重天?不是审美水准变了,而是因为附加于题词上的权力附加值已不复存在。官员当权时,题词是领导的关爱,甚至会是企业和单位的“护身符”,但官员一旦失势,题词难免就会成为想要迅速抹掉的“污点”。 官员“墨宝”的风行与被铲现象,说到底都是一种病:那就是现实中的权力往往有着延伸效应,其附加值很容易被他人所分享和均沾。权力的延伸效应触手可及时,请官员题词就会成为一种潮流和现象。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在铲除落马官员题词的新闻后,有网友提议,更应该将这些“墨宝”保存下来,让其成为警示碑,以警示后来者。保存当然不必强求,但必须以权力视角来对官员题词现状进行一次省思。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明确:“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题词、题字。”有着硬性的约束,官员的题词现象当会消停,但如何将权力运行在规范的路径内,令权力者既不虚荣于一时,亦不贻笑于身后,还道阻且长。(王聃)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标语里的精英视角和底层情怀
已是最后一篇
-
标语里的精英视角和底层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