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评 时下,有地方政府部门邀请网络大V走访考察,以各种活动名义拉近双方距离,似乎已成为一种流行。《中国青年报》近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报道,并颇具意味地指出:“网络大V马不停蹄,似乎收起了昔日的锋芒,表达也变得善意和温情多了。”然而,所谓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网络大V们哪怕是因此而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也难脱“有偿沉默”之骂名。 邀大V考察与“公款追星”何异 一些地方政府热衷邀请大V,乍看之下,似乎值得肯定。这说明这些地方政府对网络舆论越来越重视,也希望开拓更多渠道,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网民。但凡事有度,地方政府对网络大V的过于热情,就难免让人怀疑其目的不纯。 这些地方政府如果真的重视网络舆论,在大V或普通网民对当地提出质疑或监督的时候,可以更及时主动地沟通;如果大V有代表网民去考察、走访的意愿,地方政府可以提供更多便利。但“无事献殷勤”,主动拉拢邀请大V,甚至大掏腰包努力让大V说点“好话”,就的确有“招安”之嫌,这种做法不仅浪费公款,而且注定失败。 网络大V参与这种活动,显然不可能自费,交通食宿等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了经费支出程序是否合规的疑问之外,本身也有不当的利益输送之嫌。每次地方政府搞什么网络名人行,用公款招待讨好他们,和那些公款追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要记得当初那些地方政府“公款追星”,也都是有宣传地方形象等充分理由的。不论客观效果如何,地方政府都是在“花钱赚吆喝”,是一种值得警惕的不正之风。 其实,若是一些地方政府愿意与网络大V“互动”,这也无妨。但这种“互动”必须是良性的,前提是地方政府不能拿纳税人的钱“请客”。而网络大V要是有心“下基层”,不妨自掏腰包,体验完,到时想赞想弹——请自便。 海量资讯并存的网络特点,早就决定了那种“你说我听”的传统宣传方式的落伍。在网络空间刊发再多吹捧之语,如果得不到网民的由衷认同,那就只是一种“网络垃圾”。 众多普通网友虽没有特别的话语权,但拥有转发、点赞、评论的权利。这种权利易被忽视,但正是这些微小力量的汇聚,形成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力量。大V们的违心之论多了,自会失掉网民信任。 所以,一些地方政府看到网络大V的影响力,就想通过拉拢所谓的网络名人为我所用,这是一种投机取巧,只会遭到更多质疑。现在很多网民就很“好奇”:地方政府组织这类活动,花了多少钱,这些钱是以什么名目出,经过了什么程序?不妨把账单拿出来,晒一晒。(喻辛 编辑) 网络大V别沦为“传声筒” 网络大V通常指那些粉丝人数超过10万以上的微博名人。这些名人经常发表对社会时事的看法,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大V的表态往往能够影响公众态度,甚至改变事件走向,有时难免让涉事政府部门感到头疼。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频频邀请大V参观走访,其用意何在,不免引起人们猜测。 地方政府部门这么做是否妥当,暂且另说。网络大V该如何对待来自公权力的盛情款待,又是另一回事。记得几年前,某地邀请一批网络名人前往参观走访,搞得煞是热闹。后来,该市主要领导落马,相关活动当事人发言、照片也被翻晒出来,遭到许多网友讥笑。这说明,不管地方政府邀请大V前往参观是出于什么目的,被邀请者都应具有自主意识。如果觉得“来者不善”,不妨加以拒绝;倘若实在推托不过,也应谨言慎行,不讲违心话,不乱拍马屁。 名人的名声是公众给的,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观众”。虽说网络大V这个称呼只是一个筐,实际上什么人都有,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扮演着公共角色,其言行应与身份相符,而不能节操全无。一旦丧失应有的公共立场,网络大V难免沦为“传声筒”,失掉公信力。如果是这样,哪怕粉丝再多也将失去其固有价值,被人们抛弃。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公信力都没有,他还有什么可值得政府部门重视? 网络大V最可珍贵的不是粉丝无数,而是其客观公正的立场。近年来,一些网络大V俨然成为公众舆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其发言往往能够影响舆论走向。这是政府部门重视网络大V的原因,也是热点事件发生后人们愿意听听大V怎么说的原因。因此,网络大V固守节操、在公共事务上保持公正客观的最好方式就是,与任何利益相关方都保持一定距离。这不仅是对一些地方政府的盛邀,也包括对来自于商业利益的游说。 所谓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哪怕是因此而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也难脱“有偿沉默”之骂名。所以,热衷于接受各方邀请、四处游山玩水的网络大V们,不妨想想自己能否守得住底线原则,否则还不如“宅”一点,少参与为妙。 (魏英杰 媒体人)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带着遗憾的点赞
已是最后一篇
-
带着遗憾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