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明夫妇援藏中的精神矿藏值得珍视,也给援藏、援疆工作提供了新的启发——应更鼓励高水平人才参与,用知识改变贫困,以知识促进民族融合。 今年是中央援藏20周年。据报道,在拉萨,有对援藏夫妇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拉萨市委副书记、第七批北京援藏领队马新明和西藏社科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孙伶伶。在对口援藏历史上,他们创下多个第一: 第一对援藏夫妻、博士,都有海外访学经历且两届援藏。 马新明、孙伶伶夫妇,都难以褪去“高学历、高素质”的身份标签,也属于知识精英,就现实条件看,他们完全可在北京身处安逸的生活中。可在援藏号召面前,哪怕亲友力劝,也难阻他们踏上援藏之旅。 远离都市,一路向“西”,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只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对他们而言,远赴西藏,却是以“援藏”为名,谱写担当,也在雪域携手“筑梦”和“逐梦”。说到雪域西藏,许多人还会本能地想到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相对贫瘠的物质条件等。而马新明、孙伶伶这对援藏伉俪,却未被艰难困苦击倒。虽说高原气候没少给他们留下“水土难服后遗症”;虽说重荷在肩,可他们毅然坚守在此,这在知识精英的身份映衬下,显得尤为可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庞陀彼丹说:“人当活在真理和自我奉献中”。对于马新明和孙伶伶,他们会结交“穷亲戚”,为其嘘寒送暖;发起为农牧区孩子捐赠冬衣的“温暖行动”;为解决民生之困而奔劳,也源于其对扶贫济困的意义认同,和奉献者的人生定位。像马新明,上学时曾靠着打工、写稿,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将大部分钱都用于资助家乡的贫困老人、孩子。到头来,援藏岁月,也势必为其生命增加宽度和厚度。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马新明夫妇也可以说是“知识援藏”的典型。要看到,西藏等西部地区跟北京等地比,发展之所以会“不均衡”,知识与人才资源的差距无疑是个重要因素。近些年来一直呈现的一个人才流动的趋势就是,知识精英“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的单向化流动,不发达地区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然而,要改变欠发达地区的现状,除了中央与兄弟省份的支持,同样重要的是培养当地的自我造血功能。这恰恰需要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以带来新技术和新观念。因而,他们的援藏,也就显得与众不同。 不忘初心,不改情怀,不惧艰险,马新明夫妇援藏中的精神矿藏值得珍视。而作为知识精英的他们,肯于奉献边疆,并用知识转化为奉献的能量,这也给援藏、援疆工作提供了新的启发——应更鼓励高水平人才参与,用知识改变贫困,以知识促进民族融合。(巴城 媒体人)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当涨价已成景区例行动作
已是最后一篇
-
当涨价已成景区例行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