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心态的第三本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已发布,其中八大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状况调查报告获取了北京、哈尔滨、上海、郑州、武汉、广州、重庆、西安8个城市的2216份样本。结果显示,这些城市公众去年的社会总体信任水平得分为60.9分,回归到“尚可信任”的水平,重新回归到及格线以上,投票给“不太信任”和“非常不信任”的人数与2011年相比均减少了1.2%。(《新京报》10月9日) 在陌生人社会中,“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已成了许多人的信条。在此语境下必须承认,社会信任度达到60%的及格线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从环比看,这个60.9的分数较之于2012~2013年的59.7分也提高了一些。 分析社会信任度回暖到及格的原因,就必须要解剖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这只“麻雀”中的种种数据。笔者认为,2012~2013年发生的许多官方负面新闻,都严重消耗了公众对政府以及公众对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比如郭美美事件,再比如老人跌倒仍然没有多少人敢扶。2014年社会信任度回暖,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信任水平仍然位居前列,这是必须要承认的现实。所有城市中,社会信任度最高的是北京,得分最高的省份是广东。两地同属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校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些转型城市,尤其是一些正在搞大规模基建及转型地区仍然矛盾激烈,比如,中部一些二线城市。显而易见的是,一个依然在拆迁和建设过程中的城市和地区,很难让老百姓心里踏实。 二是,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是增加社会信任度的前提。据蓝皮书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改进政府工作作风的举措提升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2011年相比,政府信任水平整体提升了0.4分,其中检察院信任水平得分提升最高。除此之外,十八大之后的反腐斗争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乃至于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对于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容也让公众对政府恢复了信心。 社会心态,是社会运转状态和公民生活状态的反映。正如《社会心态论》作者胡红生所讲:“一切社会心态,都可以通过一定时代的社会现实发展与传统习俗的矛盾冲突中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来加以说明和理解。”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继续恶化,如果社会对于公平的诉求无法实现,如果经济发展加剧社会矛盾,则即便新闻中全是满满的正能量,也不能改善我们每个人的心情与心态。 社会信任的前提,其实只有一个——规避风险,实现公平。政府与社会在提高社会信任方面,不能只从公民的道德角度用力,而应该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发展经济不忘以人为本、不制造矛盾和冲突;全面深化改革、反腐、依法治国,一样也不能少……唯此,公平才会成为每个人轻轻一吸就能吸到的空气,社会信任度才能提升。(王传涛)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娱乐化戏剧:别因速生而速朽
已是最后一篇
-
娱乐化戏剧:别因速生而速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