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20多年把750多块“盐碱洼”“蛤蟆窝”成功改造,这是史来贺;13年间在石头崖上凿出600多万个“鱼鳞坑”,在乱石沟里造出1万5千亩良田,这是吴金印;“太行新愚公”张荣锁劈山修路,“全国道德模范”裴春亮、范海涛自掏腰包盖房打井……这些“时代先锋”,成长于同一片土地:河南新乡。 “群星灿烂耀中原”,有人如此形容黄河边上这个古老的城市。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乡相继涌现出10多个全国先进典型、100多个省级先进、1000多个市县级先进,其中5位被党中央号召学习。一连串闪光的名字背后,是引人深思的“先进群体之问”:为何这里先进辈出、卓然成林? 先进不是“树”起来的。如果把先进群体比作一片树林,刻意追求造林,往往欲速不达、适得其反。不是说披上绶带、戴个红花,就变成了先进。“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不管证书上怎么印、材料里如何写,如果缺乏有说服力的实绩支撑,如果没有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名头再响的“先进”,也不会有人真心买账。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生拉硬拽、人为拔高,只会留下笑柄。 更好的做法,是让先进“长”出来。2008年新乡村级两委换届,320多名企业家接受动员回村创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们中不少人成了一方土地的带头人,裴春亮、范海涛就是从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的。把好苗子撒到广阔的大地上、火热的实践中,给他们培育土壤、营造气候,在成长关键期及时浇水施肥、修枝剪杈,才会促成木秀于林的景象。 干事创业,却可能在复杂现实中触礁搁浅;取得成绩,又容易在鲜花掌声中迷失方向。先进不一定总“先进”,有缺点并不可怕,怕的是“一俊遮百丑”,拿“宠”当呵护。在新乡,有个先进所在的村全国知名,但发展集体经济却造成严重污染,市委不讲情面、照样处罚,还责令其在全市大会作检查;另外一个先进,多年来带领群众挖山采石富了一方,当面临生态压力时仍不舍得放弃,但市委态度坚决,转型升级决不能搞特殊。从严要求、拒绝例外,一碗水端平,严苛反倒成为对先进典型最好的鞭策、对创先争优最好的鼓励。 给荣誉、给舞台,让典型源源不断地涌现,需要这种“承认的政治”。但最好的激励,乃是一种气场、一种氛围、一种文化。如果平庸者成了先进、作秀者树为典型,最终只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相反,如果先进有着“精神的魅力”,能让人信服、促人上进,见贤思齐之下,才有“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哲人有言,“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先进人物越是呈现涌流之势,我们的社会就越能集聚正能量。先进不是谁树起来的,而是在肥沃的土壤里长出来的,是在实践的熔炉中炼出来的。为干事创业者、向上向善者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社会氛围,形成“先进气场”“先进文化”,这正是“新乡先进群体”给我们的启示。(王汉超)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跨文化交流要超越二元对立
已是最后一篇
-
跨文化交流要超越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