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开放校园资源只是增加学校工作量,带来诸多管理难题,再好的事也很难长久 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设在成都的11所高校日前宣布,12月1日起,将向社会免费开放图书馆。而不久前,安徽也公布,全省31所本科院校,将图书馆、体育场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纳入向社会开放范围。各地高校向社会开放公共资源步伐,正在普遍提速。 我们要为这些高校的举动点赞。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服务社会、贴近大众、资源共享是高校应有之责。尤其是,当前社会公共资源严重不足,有序开放校园资源,确是极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校开放自身优质公共资源,也是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了一个涵养城市文明的有效载体。当名校推行了“校园开放日”,高校里的创新实验室、体验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设立了青少年“参观日”“体验日”,带给城市居民的,不正是文明素养的潜移默化、熏陶培养?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输出”。 当然,高校开放公共资源,绝非那么简单。几年前,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清华、北大等34所高校向社会免费开放图书馆,却因对校外读者设置门槛,招来一些“诚意不足”的抱怨。还有的城市,城管部门为缓解居民“停车难”,上午刚宣布部分高校限时错时向社会开放停车场,下午就有相关高校公然反对。至于一些名校成旅游景点,游人如织影响学生上课,几乎每年都会引发“高校该不该开放”的全民大辩论。 校园资源在对外开放中的这些矛盾,表面看,是高校与公众间在较劲儿,根子上说,是公共资源与社会需求间的供需不平衡。在“该不该开放”问题上,政府、公众、高校,早就形成了共识,但法理层面的共识,并不意味着实践层面的畅行。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开放,如何开放。 高校是一个需要保持相对安全和安静的教学场所。开放校内的公共资源,必定会造成原有校园环境的改变,带来管理难度加大、挤占校内资源、影响校园秩序等诸多实际困难。拿体育场馆开放来说吧,安全问题如何保障?设施维护的经费谁来落实?值班教师、警卫的假日、工资怎么处理?看上去都是小事,但如果不能落实解决,带给学校的只是负担麻烦,谁愿主动揽这费力不讨好的活呢?就算是一时表态要开放,怕也只能是“姿态”。 安徽高校资源开放这次力度很大,恐怕得益于该省教育厅不仅把此项工作纳入到高水平大学建设考核指标中,还提出高校在把部分公共资源推向市场时,经物价部门审批,学校可收取适当成本费用。另据报道,北京市政府为了大力支持高校开放体育场馆,不仅提供资金,还委托社区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体育场馆等设施的维修管理。这些探索无疑值得借鉴。在高校开放校园资源的过程中,如果能在“利益”问题上多着力,排除学校的后顾之忧,那些“必须为”的事才可能在实践中落地。 不过说到底,校园资源的开放,只是社会公共需求的补充。对政府来说,必须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公共资源规模,从根本上缓解社会资源的供需矛盾。对公众来说,当高校资源主动向社会打开大门,能不能在享受校园文化的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管理,成为一道“共享共建”的文明风景线?(申琨)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北京禁烟令能否推动公共文明
已是最后一篇
-
北京禁烟令能否推动公共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