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泸州一名19岁的男青年因网恋分手,在微博上直播自杀,并配发了安眠药、炭火盆等图片。此行为引来数万网友围观和议论。随后,该青年被警方找到并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从不知所措的同情、不知真假的讥笑、心急如焚的报警,到确认这条生命无回天之力后的捶胸顿足,人们的情绪经历了跌宕起伏的种种焦虑、不安与愤怒。很多人不明白,既然死者为大,为什么在这个年轻的生命终结之后,竟然获得最多的不是同情,而是怒骂。 这名已经不在人世的年轻人,在自杀之前如此陈述寻求死亡的原因:跟一女孩网恋一星期,对方觉得两人不合适要分手,他挽留不得,便买了一盆炭和安眠药在微博直播自杀。 荧屏上的感情故事,突然出现在微博上,尽管令人难以置信,但依然有太多的人给出了应有的同情与劝阻,很多人通过报警的方式发起了救援行动。但是,自述中承认自己“极端”“真的很脆弱”的男青年,仍旧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 不错,面对这个悲剧的结局,大多数围观者已经不愿意同情,人们更多的是对这个逝者的责怪与怒骂。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责怪与怒骂,非但不是对死者的不敬,反而从另一个侧面表达出了对生命的尊重。 综观事情全过程不难发现,男青年之死从头至尾博的就是同情。这种同情,不是希望围观者来挽救他,而是他网恋着的这个女孩,能够如他所愿,在他的死亡威胁面前回心转意。当谁都无法断定这个年轻的小伙,是否真的极端到要将自己的生命“支付”给一段一厢情愿的感情时,人们尽到了责任。而在他决意走向死亡之后,人们对他的不同情,是对这种对待情感的态度、这种极端的死亡方式的不认可,甚至反感和排斥。他们用很糙的情绪化语言,表达着对这种行为方式的是批判,不是不尊重、不同情他的生命,恰恰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条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拒绝以死相要挟的女孩,在或许同样也不知男孩行为真假的情况下,用拉黑的方式拒绝回应,这是一个女孩面对一位相识一周的异性的一种权利。拉黑,或许是冷漠的,是决绝的,但主观上,她应该并不是要将这个生命推向死亡。如果每个人在拒绝别人的求爱时,都必须为对方的极端行为负责任,那么,这种强加于人的态度,同样也是一种剥夺权利的要挟。 男孩的逝去真的令人扼腕,但在尽心尽力也无法挽回的情况下,人们不再对他寄予宽容与同情,这表面看起来是残酷、无情的,而实质上却是对生命充满着敬畏。如果这种对待生活、对待生命的态度可以被同情、被包容,那么,这种死亡情绪便会传导给更多的人,会误导更多的年轻人,这是比个体的生命无法挽回更可怕、更可悲的事情。(刘雪松)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培育法治信仰的庄严时刻——写在首个国家宪法日
已是最后一篇
-
培育法治信仰的庄严时刻——写在首个国家宪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