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满眼仰望城市的琳琅,而要反躬寻觅乡土的根脉 文化建设,农村是难点。长期以来,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快速变动的农村社会格局中,如何将“大水漫灌”转化为“涓滴效应”,将宏大的文化理念落小落细落实,是一项亟待破解的文化难题。实现这一点,需要讲好乡土故事。 以往的农村文化建设,初步解决了农村图书信息资料匮乏、基础设施简陋等问题。然而,一些地方过于强调“输气、送花”,动静虽大,效果却未必好。比如,一些地方搞电影下乡,放的却是令农民陌生的都市题材,观者寥寥。而那些植根乡土、讲述农村自己故事的文艺作品,不需过多推广就能获得群众认可。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不能简单把城市文化当作农村文化建设的标杆,把现成的城市文化产品简单投入农村地区,而应该认真考虑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认真对待农村居民的消化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农村文化的内生发展。 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内生的,来自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沉淀。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满眼仰望城市的琳琅,而要反躬寻觅乡土的根脉。城市文化有值得吸收的精华,但不是农村文化唯一可期待的愿景。将农村传统文化升级成为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精粹的、更优质的生活样态和文化样态,是转型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也是机遇。农村居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中的亲身感受体验,是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源之水,是值得挖掘并以多样文化形式保存下来传承下去的文化资源。讲述好农村居民自己的故事,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之道。讲故事的过程,是自省和探讨意义价值的过程,也是文化内生的过程。 讲好乡土故事,推进农村文化的内生发展,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措施。最近,中国社科院“文化与治理”项目组在浙江台州路桥区调研时发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需要党委政府、文化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及村民多方互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党委政府部门提供资助和标准,文化专业人员在村组织的协助下,全面研究村情和村民意愿,设计方案,经政府、村组织和村民讨论审议通过后建设。知识讲座、法律道德宣讲、公共文娱活动等文化“软件”,让群众“点单”,群众需要和喜欢的活动多举办,反响差的活动要找准问题设法改进,从而消除了以往文化活动靠下命令定任务给面子的“拉人”现象,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更有助于检验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讲好乡土故事,要在乡土平台、乡土人才、乡土内容和乡土形式等几个方面下功夫。乡土平台,包括公共文化活动场地、道德讲堂、舞台、荣誉陈列室、村史博物馆和网络空间等,是村庄的文化“地标”。要培养一支乡土文化队伍,特别是村组织中要有负责文化工作的干部,定岗定责。乡土内容,要注重本村本地的历史和人物,更要对接外部文化资源。乡土形式,可利用民间戏曲曲艺、传统习俗娱乐活动、民间工艺等特色文化形式,还可创新打造新型礼仪、节庆、荣誉评价等活动,服务于当代文化内容和价值。 总之,乡土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讲好乡土故事,就是在讲好中国故事。(郭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可以“低头” 别丧失专注(人民论坛)
已是最后一篇
-
可以“低头” 别丧失专注(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