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会址。胡志刚摄 遵义,山雄水秀,人杰地灵,岁月的砥砺磨练,历史的涵养熏陶,人们的辛勤劳作,使这座黔北红色城市越来越美。80年前,地球上那两万五千里的红飘带延续到此,骤然闪耀一束耀眼的光芒——在这里的一栋红色小楼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于危急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革命从濒临绝境走向柳暗花明。从此,红色的基因深深地植入了遵义这块土地……80年来,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遵义人民,一直在红色的基因涵养下,秉承着红色的革命传统,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之情,与时俱进,奋发向前,创造了一个个新的业绩。 坚定信念,以自强的精神信仰促进遵义持续发展。“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遵义会议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坚定信心的必胜信念。重温历史,立足当下,遵义人民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传承“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苦干而不苦熬,以革命战争时期那样一种忘我干劲、那么一种拼搏精神,志在把遵义各项建设事业搞上去,促进遵义持续发展。 20世纪50年代的凤冈县崇新乡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经验、80年代的土地制度改革的“湄潭模式”,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余庆经验”,“四在农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四民社区”城市社区创建,“四直为民”活动的开展,这些宝贵经验无不为遵义打造精神高地、推动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块精神高地上,遵义干部有志气、有信心,把党的方针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块精神高地上无数干部点亮火把,万千党员驻村帮扶;干部群众斗志昂扬奋力向前,全市上下坚定信仰创新创优。 求真务实,以扎实的自身建设推动遵义奋力争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遵义会议留给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宝贵实践经验。针对遵义经济社会发展欠开发欠发达的客观现实,后发赶超的发展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遵义经济社会发展得以全方位推动。 中部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新医药和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群化的逐步形成,西部赤水河流域“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绿色城镇带、生态文化带、美丽乡村示范带和酱香白酒特色产业带”的有序建设,东部百万亩级“中国西部茶海”、生态示范区的持续打造,北部山区特色产业与石漠化生态治理并举,奋力脱贫摘帽,遵义人民上下齐心,攻坚克难,以发展新速度创造遵义新纪录。 民主团结,以和谐的城市面貌凝聚遵义党心民心。“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历史启示我们,民主凝聚党心,团结成就伟业。目前,遵义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文化旅游强市”建设。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成,各项民生工程的完善,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老区人民心怀感恩,发自内心地吟唱出“十谢共产党”。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遵义人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正在变成现实,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现代化城市轮廓初现。 务求必胜,以积极的实践精神打造遵义特有品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腊梅傲放于严寒霜冻,青松雄挺于悬崖峭壁,党和红军在身处困境的关键时刻,始终坚定信念,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今天,新时代的遵义人始终坚持从遵义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加快遵义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办法。 近年来,遵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指示,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积极做好生态建设和经济融合文章。遵义人民的辛勤努力让遵义收获丰硕,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中国酒文化名城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地等荣誉称号。遵义的发展堆起了金山银山,守住了绿水青山。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已成为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融入老区人民的血脉,还将世世代代薪火相传。遵义人民将一如既往秉承红色传统,继承革命精神,全心全力实现富民兴遵,意气风发开创美好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创造新的辉煌!(娄山越) |
- 上一篇:
-
遵义会议永放光辉
已是第一篇
-
遵义会议永放光辉
- 下一篇:
-
养老并轨 见证改革勇气
已是最后一篇
-
养老并轨 见证改革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