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党的群团工作新常态
发表时间:2015-02-06   来源:人民日报

  新时代的群团组织,必须克服机关化和脱离群众等现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主动适应网络社会带来的挑战

  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联系与组织人民群众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政党自身组织直接联系与组织群众,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或整合与社会各阶层有着密切联系或体现利益代表的群众组织,来实现对人民群众的联系与组织。后者就是党的群团工作。中央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正是针对群众工作手段的一次重大改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交往方式与生存形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从而决定着党的群团工作组织方式与工作手段必须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次社会结构转型,来自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是基于制度创新所引起的社会结构转型;第二次社会结构转型,来自全球化与市场化加剧,是基于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结构转型。

  为了应对第一次变化,中共中央在1989年12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提出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当时整个社会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市场经济尚未成为主导力量,社会分化程度不明显。因此,壮大工青妇功能的改革收效明显。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正在经历市场经济和网络社会所带来的双重社会结构转型。同时,现代国家治理形态的各要素也基本生成,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单位社会正在解体,社会成员生存形态从单位化向原子化转化,个体主体性大大增强,导致传统群团组织整合群众的社会基础开始发生变化。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工青妇组织,功能严重缩水,甚至一年只能操办几个节日的联欢,而大量的社会成员难以找到体现诉求和实现集合的有效乃至合法组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文件所涉及的群团组织已不再局限于工青妇三家,而是以工青妇为代表的既有群团组织。中央还进一步对群团工作提出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交往方式与生存形态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新目标也已经确立,这都要求党的群团工作必须适应新变化,建构新常态。

  网络时代的社会成员趋于从原子化向自组织化转化,利益诉求也产生了新的表达方式。为了最大化盘活既有的群团组织资源,实现差异化联系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新时代的群团组织必须克服机关化和脱离群众等现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主动适应网络社会带来的挑战。不仅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还要坚持服务群众,并将服务群众上升为工作生命线的高度。(作者为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郑长忠)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贺宏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442217&encoding=UTF-8&data=ACVD6QAAAAcAAE5cAAAAAQAh5bu65p6E5YWa55qE576k5Zui5bel5L2c5paw5bi45oCBAAAAAAAAAAAAAAAuMCwCFDmtCtl7QyiXCEsWpV5SXKJUb6zvAhRzAmFB6CxIzeejpXEvv2KJ1CLu1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442217&encoding=UTF-8&data=ACVD6QAAAAcAAE5cAAAAAQAh5bu65p6E5YWa55qE576k5Zui5bel5L2c5paw5bi45oCBAAAAAAAAAAAAAAAuMCwCFDZ_nfl0Dyd3so7PykBY6XNxxJAgAhQW6r1Vf1FGBWnAJfPV2I8CdXP7mQ..&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