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和春节的仪式感有怎样的关联? ●如何理解传统节日不仅是传统,也是一种生产力? ●怎样看待现代性变迁中的“流动的传统”? ●传统节日与现代法定假日结合有何积极意义? 节日代表着一种社会时间,仪式感是节日文化形式的关键 明天就是除夕了,节日的氛围已经越来越浓。如果细察,这种节日氛围和我们以前所感受到的“年味”还是有微妙的差别——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天地人文合一的时空理念,融合了风俗、制度、历史、情感的温情脉脉的时间感,被时下流行的节日消费狂欢遮掩了不少。尤其是那些舶来的节日如情人节等,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血拼的嘉年华,节日本身所拥有的丰富文化内涵被简化了。 节日和时间有关。区别于生理时间和物理时间,节日是一种类似周期性仪式的社会时间,它是时间常态中的非常态,是逸出日常生活的狂欢时刻。人们在同一个时刻经历同样的习俗,开展同样的活动,体验同样的价值,在一种仪式性的时间中感受家庭与社会、伦理与情感、历史观照与价值关怀,一个共同的社会就在这种“共情”的时刻得以生产和再生产,从而福祚绵延、赓续不绝。所以说,仪式感是节日文化形式的关键,仪式的淡化往往会带来节日的精神变异,仅仅停留于消费层面,仅仅从事娱乐、购物等活动,这样的“年味”无怪乎会起变化。 传统节日既是自然习得的结果,又处在流动的历史变迁中 从文化机制上说,传统节日是一种自然的习得。中国许多节日都与农耕、游牧的传统相连,与时令节气、宗教祭祀有关,具有强烈的族群性和地域性。比如,对一些少数民族而言,因为时间观念不同,对“过年”的理解也有不同。至今,春节在维吾尔族那里可能还是没有肉孜节、古尔邦节重要;藏族有自己的藏历年,还有像燃灯节、驱鬼节也都是年份转换时的重要节日;彝族的新年却在农历十月左右,有跳虎、吃坨坨肉等风俗;苗族过年没有固定的日期,大致也是在农历十月,会有百狮会、上刀梯、跳芦笙等活动;蒙古族“年”的意思是“白色的月份”,恰在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上会举行那达慕大会……这就是所谓岁时有别、礼俗不同。 另一方面,节日也是一种历史化的存在,它并非一成不变,相反,进入现代化、城市化、商业化的时代,节日的内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过年”这一在中国人心目中举足轻重的节日现在已经几乎等同于春节,而春节本来主要是中原华夏民族的节日,在现代中国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被广泛推广,才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原先形形色色的“年”现在已经统一于春节这种被重新“发明”的传统里了。其它传统节日,比如清明、端午、中秋,从其根源来说,也都是族群性、地方性、区域性的节日,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民众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遗产。 经历了19、20世纪之交的新文化浪潮,20世纪中叶民族国家的体制性建设,五六十年代的革命跃进以及西方文化的现代化冲击,在破旧立新的意识观念下,中国传统节日内在的宇宙观念、世界认知、知识体系和支撑它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现代性变迁,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民俗在政治行动、商业行为和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中发生了改变。许多节日已经被历史涤除,当然也留下了许多有着深厚文化积淀、悠久历史传承和坚实心理基础的节日;一些节日的外延变了,但内核仍然稳定,不会轻易丧失。历史进程中节日的变与不变,生动地体现了“流动的传统”的意义。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大学生“挂科” 找家长合适吗
已是最后一篇
-
大学生“挂科” 找家长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