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镜头拍摄的方式中,纪录片是最辛苦、最耗时耗力的一种。 笔者看过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自然》。为了展现地球上的丰富物种与广阔天地,整个摄制组花了3年时间,数千万英镑,在世界各地取景与拍摄。 其中一个镜头,是为了展现非洲沙漠的流动。摄制组在沙漠旁放置了一架相机,每天自动拍摄两三张照片,一年之后,他们把收集的照片集合起来,快速逐帧播放,沙漠便流动起来了——那种震撼让你不由得感慨:在这个行当,真称得上“镜头一秒钟,背后三年功”。 那么,是什么让国外的电视人用这么耗时耗力的方式将镜头对准中国? 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吸引力。 没到过中国的人,总是充满很多想象。1000多年前,路上交通被奥斯曼帝国阻断的欧洲,口口相传中的中国,是一个“黄金遍地”的国度,也正是这样的想象,促使马可·波罗不远万里地跋涉;启蒙时代的欧洲,伏尔泰在《风俗论》里,把中国称为“全世界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莱布尼茨则说中国在“文明生活的规范”上远超过欧洲。 有赞美,也有批评。黑格尔就说,中国“没有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在中国升起,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它很远”。即使到了今天,类似的言论也依然在国际上拥有市场——无论是“中国威胁论”,还是“中国不尊重人权”的论调,都是如此。 偏见与误解,很多时候都来自不了解。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与不宽容,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 所以,外国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中国,是一件好事。这一次,他们不再以“想象”面对中国,而是把摄像机扛到中国,对准中国的一草一木、芸芸众生,放眼看这个30年来增长迅速的国家,看它是如何背负历史、承载人民前行,是什么样的力量引领中国,中国对世界又将带来何种影响。 所以,韩国的网友会在看过《超级中国》之后惊呼“中国的力量”,中国的网友也会感慨:“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原来中国有这么好。” 因为,在纪录片的镜头里,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有力量。这种来自“他者”眼中的中国,往往更有说服力。 其实,大家都是为了展示一个“真实且复杂”的中国。它很好,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世界各地从中受益;她也古老而年轻,充满活力也存在问题。无论是贫富差距,还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无论是政治上仍需解决的腐败问题,还是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我们都依然需要提高。 中国人自己不曾回避问题,也一样希望世界不戴有色眼镜看待自己。毕竟,在这个时代,真实,就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们的努力,也希望换来全世界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用客观中立的镜头语言描绘中国,是我们期待看到的一种方式。(申孟哲)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两张面孔 一座城市
已是最后一篇
-
两张面孔 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