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2月27日电(记者白靖利)从酝酿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到各地向不文明行为宣战,从开展“文明使者”“美德游客”评选,到旅游投诉量、不文明事例报道量“双降”……已经结束的这个春节长假给我们留下不少惊喜。但是,仍然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在“循环播放”,“扎眼”地提醒我们,旅游文明的“修炼”任重道远。 人们欣喜地发现,北京庙会上不文明游览的行为少了,杭州西湖文明敬香的游客多了,三亚留下了一片洁净的海滩。这与各方的认真“修炼”密切相关,包括有关部门和旅行社的大力引导,游客文明意识的增强等。人们也遗憾地看到,仍有游客开车到泸沽湖“洗车冲浪”,仍有游客在景区乱扔垃圾、踩踏草坪、损害文物。更有甚者,抢占应急通道等不文明的驾驶行为,不但造成更大拥堵,甚至耽误救命“黄金时间”。 旅游文明的长期“欠账”,既和旅游市场短时间内粗犷增长有关,也受到旅游组织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制于一些旅行社行程安排不合理,对游客的培训引导不足等。原因是多样的,问题也是严重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需要持之以恒地“修炼”下去。 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休闲日益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如此巨大的旅游人数面前,即便是少部分人的不文明行为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个人“修炼”不到家,转化为旅游路上的不文明,既破坏环境、危害自身和他人利益,又影响文化形象、国家形象。 在旅游市场日益火爆的背景下,物质文明跑到精神文明前头,恐怕靠“罚酒三杯”解决不了。除了持续的呼吁引导外,旅游法对不文明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此外,从今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将分级建立游客不文明档案,制定并实施《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追责机制。 尽管任重道远,但我们仍然期待,在“德治”与“法治”的双轮驱动下,每个游客都从自身开始认真“修炼”,期待旅游文明尽早成为所有公民的自觉行为。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压岁钱怎么花”是堂教育课
已是最后一篇
-
“压岁钱怎么花”是堂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