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航船上,是做“水手”还是“乘客”?这个问题,有多少党员干部在心里问过自己?邹碧华问过,不仅问过,而且用他47年充分燃烧的生命,写下了答案。 去年12月10日,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因病骤然辞世,上海司法改革的得力干将,倒在了改革征途中。得知他的感人事迹,网上网下,追忆怀念连绵不绝。人们称赞他,“一个真正的法律人”“燃灯者邹碧华”。 在一些人习惯对偶像质疑和解构的时代,人们为何纷纷为邹碧华献上如此闪亮的冠冕?从邹碧华关于“水手”和“乘客”的选择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对邹碧华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在2013年一次关于“老鼠仓”案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时,因案件存有争议,是不是要公开审理,还有不同意见。邹碧华却主张,不仅要公开,还要微博直播庭审,庭审结束后就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他直言,目前的一些规定并不太有利于打击此类犯罪,应继续修订完善。 不讳言问题,孜孜以求解决问题,让类似争议有解决路径可循,在更大范围促进公平正义。这样的话、这样的事,邹碧华不说、不做,也不会有人要求他,更没人会责怪他。但邹碧华选择了大胆地说,认真地做。在可为可不为之间,他选择了可为,选择做一个奋力划桨的“水手”,选择了主动担当,而不是袖手旁观的“乘客”。 作为司法改革航船的奋楫者,邹碧华奋力突破,寻求改革最大公约数,所思所为都是基础性的制度建设,未必能很快有成果。相反,为了改革的长远利益,他需要“一点一点往前拱着改革”,不怕得罪人,不惧“背着黑锅前行”,其中艰辛,难以言说。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说到底是因为,既然选择了做“水手”,就要有不计毁誉、“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 30多年来,改革航船上不乏邹碧华这样为改革事业殚精竭虑、破浪前行的奋楫者。本着推进国家进步、民众幸福的事业心,主动谋事、超前做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在各自领域,担当起推动改革发展之责。正是有这样的实干者,改革航船才始终鼓着希望的风帆,破浪前行。 但也有些人放弃了手中的桨,当起了“乘客”。或者是选择性地划桨,在船长看见的时候奋力划一划,风平浪静时轻松地划一划,遇到风浪时,则想着如何明哲保身。甚或站在一边,对奋楫者冷嘲热讽。平庸无为,抛弃责任,怎么可能做事,又怎么能成事? 邹碧华曾经说过:“做官是做事,有人只做官不做事,不担责任不出错,那不是做官,是混日子。”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蹚过改革深水区,越过激流、暗礁,亟待更多党员干部破除功利心,“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地干。”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名利也好,政声也罢,那些基于官衔、地位、权势而赢得的显赫声名,终将湮没于滚滚历史长河。惟有那些真正心系国家,愿为民众谋利、愿为社会文明进步倾力的奋楫者,才会在民众心中留下永恒的丰碑。(郝洪)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期待两会好声音
已是最后一篇
-
期待两会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