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两会关键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用三句简单易懂的话,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我们对待生态环境以及破坏生态的行为应有的态度——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的是民生,是美丽,是幸福;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摆在同等地位,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意义不言而喻;而近年来环境污染雾霾肆虐,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也与每个人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远大计,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态环境改善不易,正因如此,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这些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北京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北京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实际下降了4%,虽未完成自定目标“下降5%”,却也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下降2.5%”;全国不少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山东财政筹集资金近30亿元,大力支持实施造林绿化、生态能源、资源修复、面源治污、乡村文明五大工程;山西将林业生态建设作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立场坚定、态度坚决、措施得力,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完全能够留住的。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水权试点、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在一步步开展和推进;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已经实施,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建立;排污费征收标准提高,征收范围扩大,处罚力度加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正在建立……各种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无不彰显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加大步伐向前迈进,而有了制度的保障,有了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步子就会越迈越稳。可以想见,美丽中国就在不远的未来。(曲冬梅)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收视率绑架”怎么破?
已是最后一篇
-
“收视率绑架”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