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现代社会是历史辙痕的延伸。当浓浓的乡愁挥之不去,当人们通过对方块字的读写来描摹先贤的心意,传统文化带着它的温度,融入每位国人的生命。传统文明与现代中国有哪些关联,历史的根脉如何植根现代土壤,又怎样找寻活的传统?今天起,我们陆续推出同济大学“复兴古典书院”的师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或许有助于激发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一名博士生,这些年,虽然我一直在土木工程领域学习研究,但一直没有懈怠于中国古典文化的阅读。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古人思想的理解也渐渐深入,“修齐治平”一直是我的人生信条。我以为,做一名中国人,一定要懂中国文化。 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绵五千年而不断绝,正是因为文化基因的传承不断,而非肤色体型这些外在特征的传递。文化的深层体认并不存在于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之中,而是存在于眼睛所读的经典、头脑所理解的世界之中。“血缘”和DNA这些概念,某种程度上是现代技术的人为建构,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自然。 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痴迷,是从初中学习《论语》里面的一些片段开始的。从那时起,我就非常热衷于背诵这些经典格言。虽然有很多句子不甚理解,但还是不知疲倦地阅读和背诵。有些文本的意义并不只是提供知识和信息,更是提供生命的感觉。我读,我背,我好,足矣。 去年在英国爱丁堡,我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春节。令我吃惊的是,不仅在大学里面看到了大型的兵马俑彩灯展,还在沿街的许多地方看到了春联、饺子等中国特色的事物。甚至在一次理发的时候,当地的英国小哥问我是不是从中国来,属相是什么,在家里是不是长子,春节要不要回去祭祖等等。那个时候,我切身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文化没有中断,仍然活在现实的中国。有人说唐朝在日本,明朝在朝鲜,其实,我泱泱华夏的文化又岂是这两个朝代的文明可以完全概括?而日韩传统文化的风靡,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国民和知识分子重视学习中国文化的结果。 大学古典书院的成立,或许是一个标志,表明“国学热”正从民间向大学升级。我希望通过老师们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带我进入古典的世界:一方面让我有机会发展个人兴趣,另一方面有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增进交流。 如此,我们或许真能开始实践北宋大儒张横渠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事业。(沈奕,作者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用法治管住“圈子文化”(名家笔谈)
已是最后一篇
-
用法治管住“圈子文化”(名家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