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会听到这样的抱怨:“生活好无聊啊”“活着真没意思”,如此抱怨,有时候可能是矫情,有时候可能真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说得严重点,那个本应充满意义和情趣的多彩世界,对他变得灰暗起来。 使世界失去生动色彩的,往往是过度的世俗功利。在精于算计的现实逻辑面前,带有超越性的美无处安身。如何超越功利?审美。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显现。人本来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和创造一切。审美,应是人生的一种高级境界。张开双眼、敞开心扉欣赏美,往往带来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而这种体验能将人生向更宽处开掘、更高处提升。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中曾说到的:“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美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干事创业做人皆如此,如果秉持一种超越性的价值,暗合美的创造规律,则至少在发展空间上占得了先机,在发展格局上占得了高位。 如果说审美成就人生,那“审丑”就是“毁三观”、毁人生了。网络很大,泥沙俱下,甚至会给各种丑以表演的空间,“秀下限”的炒作,践踏文明的营销,如今比比皆是。更有以丑为美的拥趸者群魔乱舞,本是清朗之地,却时时乌烟瘴气。因此,网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它使社会平面化,这固然有利于平等、自由表达的实现,但同时也会丧失思想过滤机制,作为网络世界的主体,年轻人不可不察。 与一位长者聊天,得到一句话:信息靠网络,知识靠读书,而思想,非经过自己的沉思不可得。常常在街上看到“撞树”“撞墙”的年轻人,令人唏嘘不已。小时候我们为列宁吃“墨水瓶”的故事所激励,如今却用“废寝忘食”的精神扑在了方寸手机上。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与真实的世界不见面,与美的经典不相干,就会与美擦肩而过,遑论达到审美的境界。 有种观点认为,网络时代是个物欲张扬的时代,美的消隐时代。实则不然,美中最重要的质素是人,如柏拉图所说:“真正的美并不在物中,而是在心中。”普罗丁则说:“除非灵魂是美的,否则便看不到。”可见美就在那里,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创造。 近代史上的教育大家,如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吴玉章等,为何都大力提倡以美育人,想来是有缘由的。尤其是蔡元培先生,更是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实,美育更是一种自我教育,尤其是青年人,应该以自己敏感的心灵和勃发的生命力,去激发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艺术经典中发现美,在现实中创造美,为网络时代的平面化生活,增添审美的立体维度。 而一旦建立起高尚的审美素养,就会自然地远离低俗,以高蹈的精神,创造美好人生。(冷鑫)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