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白阳)11日,备受关注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有了最新进展,当事女司机公开道歉,表示将“自愿接受相关处罚”,“过往的驾驶陋习一定通过认真学习加以改正”。从网上网下舆论的反应来看,无论是选择原谅还是表示质疑,均传递出一个共同期待:遵从法律、真心服法,才能赢得社会普遍认同。
法规是凝聚公众意志并为公众所认同的行为规范。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如何行为,行为的后果是可预期、可兑现的。但是,在本事件中,无论是双方当事人还是部分网友,都表现出规则意识的缺位。女司机之失,在于无视交通法规,强行变道、野蛮别车;男司机虽占理在先,但遭遇挑衅后“路怒”发作继而大打出手,也说明其法治思维的淡薄;而部分网民在事件中从“围观”发展到“人肉搜索”,这种所谓的“正义之举”已然触到法律底线,是对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粗暴践踏。
纵观整起事件不难看出,凡事以法律为准绳,矛盾纠纷就能迎刃而解。若女司机守法则不会别车,若男司机守法则不会挥拳,若网友守法则不会“人肉”。换个角度看,网络上出现的许多指责女司机、同情男司机的声音,也从侧面说明了强行变道、野蛮别车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受害者群体之广,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法治交通和文明交通建设刻不容缓。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个法治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全体成员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本起事件引发的“是非”大讨论,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公民反思,能不能将围观和谴责,转化为遵法守法的警示和自觉。
马路是一面镜子,不仅照出每个公民的行为百态,还照出了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一个健康有序的交通环境离不开所有交通参与者的自觉维护,一个崇法尚法的社会离不开全体公民法治观念的普遍养成。我们期待,“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能够成为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法治教育课,让法治观念进一步深植人心,大家都努力成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激发市场活力让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
已是最后一篇
-
激发市场活力让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