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的品相
发表时间:2015-07-20   来源:光明日报

  因文化传统、时代背景和审美取向等不同,关于何为优秀作品的评判往往见仁见智。但这并非意味着不能就此达成相对一致的看法,称得上优秀的作品还是有其可被共同认可的基本特征。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要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一部好的作品,应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这些重要论述,以宏阔的视野、深刻的洞见和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指明了优秀作品的基本品性,为我们提供了甄别和评判优秀作品的重要遵循。

  筋骨、道德、温度是优秀作品的刚健脉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品的境界,在于筋骨、道德和温度。有筋骨,就是作品对历史理性、社会正义和醇正人性的坚实表达。有道德,就是作品传递着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有温度,就是饱含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忱,充满着人性的光芒。作品有了筋骨、道德和温度,就有了挺得起、立得住的生命气象,就能通向深微的人心,激发人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砥砺道德理想,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激励,就能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种精神上的硬度和韧劲以及人性上的醇正和热忱,正是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之所以伟大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切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的艺术质地。屈原、杜甫、鲁迅、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正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力量、道德光芒和人性温度,大大地高出了自己时代的平均水平,远远地超出了自己时代的精神边界。有筋骨、道德、温度的作品,就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扫除颓废萎靡之气。

  精深、精湛、精良是优秀作品的丰盈气象

  举凡优秀的文艺作品,必定是在创作态度、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上追求精品意识的结果,必定是充实而不空洞、丰盈而不僵硬、细致而不粗糙。精品之“精”,就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思想引领和精神追求是艺术的灵魂和根本,缺乏表现心灵的深度,作品很难产生感发人心的力量。思想精深,就是创作者自觉站在历史的高度观察社会、思考人生,以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社会人生更为内在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以此烛照现实、启迪智慧。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艺是以审美的方式观照世界,创作者的深刻认识和思想必须按照艺术规律内化于感性艺术形式中,作品才能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艺术精湛,就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融合(恩格斯),以此达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王国维)的艺术佳境。否则,作品就容易变成思想的传声筒、概念化的口号或者生硬说教。文艺最讲求“于细微处见功夫”,文艺精品乃创作者用心用情下苦功夫精心打磨的产物。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反复推敲,贾岛方觅佳句;“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用心浇灌,曹雪芹终铸宏著。制作精良,就是作品显示出精益求精的细腻而非胡编乱造的粗糙,是“讲究”而非“将就”。唯其如此,作品才能向着“精品”“高峰”迈进。

  艺术个性是优秀作品的鲜明容妆

  生活的丰富性、情感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创作个性的差异性,决定了优秀作品并非只有一种面相,而是各极其工,成为文艺长廊里的独特“这一个”。

  福楼拜说:“风格就是生命。”缺少艺术个性,抄袭模仿、机械复制,给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感觉,是难以成为优秀作品的。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常读常新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在中国唐诗的大观园里,既有《春江花月夜》的华丽典雅,也有《卖炭翁》的平易直白;既有《登幽州台歌》的悲壮苍凉,也有《蜀道难》的雄浑奇崛。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却各臻佳境,皆成精品。

  作品优秀与否,与其题材大小、篇幅长短、文辞雅俗并无必然关联。一曲《关雎》语浅词简,少长咸咏;一部《离骚》文采斐然,世代吟诵;一首《登幽州台歌》精约显附,慨感古今;一部《红楼梦》宏丽繁复,轩邈中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直逼人心的小说《狂人日记》堪为经典,曹禺思索深广人性的话剧《雷雨》同样载入史册,闻一多揭露时代黑暗的诗歌《死水》为世人称道,朱自清抒写淡淡哀愁的散文《荷塘月色》也流传甚广。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只要严选材、深开掘、巧构思,能够见物、见人、见精神,都可以奏出华彩乐章;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就能成为优秀作品。

  根植传统是优秀作品的坚实底色

  文艺之根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凡是在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浸润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有益滋养,内蕴着所在民族积淀已久的文化意识、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往,反映着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和所处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流露出独特的民族哲学思想和审美旨趣。它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所揭示的深刻问题都体现出与民族思维方式的一致性。

  伏尔泰认为,“从写作的风格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一个西班牙人,就像从他面孔的轮廓、他的发音和他的行动举止来认出他的国籍一样容易”。我们从雨果、歌德、雪莱、托尔斯泰、川端康成等世界经典作家那里所感受到的法国文学的浪漫格调、德国文学的思辨色彩、英国文学的清绝气质、俄罗斯文学的宗教关怀、日本文学的感伤情绪,无不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屈原的楚辞、司马迁的文章、杜甫的诗、苏轼的词、元曲四大家的代表作品和明清小说“四大名著”等,也都鲜明地烙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根植传统并非故步自封,而是要袭古开今。画地为牢、自我隔离、盲目排外,则会脱离时代;一味崇洋媚外、削足适履、邯郸学步,只能迷失自我。只有扬弃继承才能筑牢根基,批判借鉴才能达致优秀。就此而言,优秀作品恰如从历史纵深处袅娜而来的佳人,周身散发的不仅是历史的幽香,还有沿途的迤逦芬芳,故能绰约成迷人风景。

  经得起人民评价是优秀作品的永恒魅力

  人民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是文艺的鉴赏家,也是文艺的评判者。文艺作品归根到底是写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民的需求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作品只有饱含对生活的真诚和热望,坚持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反映人民关切,表达人民意愿,书写人民期待,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才能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人民群众的接受、认可和喜欢,永远是评判优秀作品的最为恒定标准。

  专家评价是利用专业知识对作品进行条分缕析的阐释和评价。因专业化和个人化特点,专家评价也会出现与人民群众评价不相一致的情况。但只有代表人民大众价值判断和普遍观点的专业评价,才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优秀作品也往往因这种专家评价与人民评价的一致性而更显其艺术魅力和永恒价值。

  市场检验是人民评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表现方式,市场表现的冷热往往反映着文艺作品受欢迎和被接受的程度。大凡获得人民积极肯定的优秀作品,也能获得较好的市场反馈和评价,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但也必须看到,市场有其非理性的一面,价格与价值不相符甚至相背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市场也有“当下”与“未来”、“一时”与“长久”之别,不能把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等市场反馈指标简单地等同于人民评价。只有那些具备强劲市场号召力和持久市场竞争力的作品,才有穿越时空的恒久艺术魅力。反之亦然。

  (胡友笋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逯江楠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741281&encoding=UTF-8&data=ACnUIQAAAAcAAE5cAAAAAQAV5LyY56eA5L2c5ZOB55qE5ZOB55u4AAAAAAAAAAAAAAAuMCwCFDzH_EQmJtYzGVm1zjxlXwiVXYqEAhRotCCgHzHnARboEJQv7jjeZ0Vg-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741281&encoding=UTF-8&data=ACnUIQAAAAcAAE5cAAAAAQAV5LyY56eA5L2c5ZOB55qE5ZOB55u4AAAAAAAAAAAAAAAuMCwCFHKB0TdSgpckKi6unDwUP0hBY8LNAhQ8P9Cc9aDXKvielS2-VY1kW0zsXQ..&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