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一处高速服务区新添4个女士车位,比正常车位宽50厘米。两个多月前,上海兴义路一商务楼地下车库内也设计过4个加宽的女性专属车位,类似车位在合肥、长沙、大连都曾现身。
女性车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建立初衷不是为了降低停车难度,而是为了提高安全系数——照明好,离出口近,配有摄像头,能减小女性遭到骚扰或侵犯的概率。
如今,关键特色走了样,“安全”车位被简化成了“宽敞”车位。从表面上看,为女司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相信这也是设计者美好的出发点。可是,不少女同胞却不买账,见到专属车位便不假思索地问:“你的意思是我们女人开车技术不如男人咯?”
设置女性车位的基本逻辑是:女司机车技相对较差,所以应该设立一种更宽敞的车位,照顾她们。
女性不善于开车,是大众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缺乏足够数据支撑,甚至还有调查显示,女司机事故率比男司机低。当然,这也不能证明她们技术更好,车技与事故本无必然联系。但“加大版”女性车位的出现,认可并加固了已有的刻板印象,继而加深了偏见。
类似的刻板印象还有:女生英语有优势,男生数理化更牛。如果以此为由,设男女两个版本的考卷,难易不同,是否合理?
同样加宽了的残疾人车位,和同样为女士设计的专用地铁车厢,与女性车位的设置逻辑都不同。
残疾人车位之所以大,是因为他们行动不便,上下车需要更大空间,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停车水平差。女士专用车厢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女性更易受到骚扰,先天力量更弱,这两点显而易见。而开车就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技术活,只有熟练和不熟练之分,没有性别之分,女司机不是“车技差”的代名词。
提供宽敞车位,挺好,但没必要刻意强调性别。大车位应向所有停车技术欠佳的人开放,无论新手、老人还是女性。好端端一个“菜鸟车位”,为啥非要贴上性别标签?(曹刚)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郜艳敏的美与难
已是最后一篇
-
郜艳敏的美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