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
发表时间:2015-08-06   来源:光明日报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职责所在。近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一方面反映出党和政府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切,另一方面也映射出劳动教育在教育中被淡化、虚化和边缘化的严重态势。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教育?又是什么阻碍着劳动教育的实施?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将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劳动教育的教育本质首先要坚守。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虽然经由劳动的形式来开展,但不能将其简单化为劳动而忽视甚至略去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劳动观念。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认识到劳动和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一体两面,不能只教育不劳动,也不能只劳动不教育。

  前者是形而上的,犹如在岸上学游泳,理论再天花乱坠、内心再期盼向往,不去实践势必无法学会劳动并体验劳动的快乐;而后者则难以升华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发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在内心可能认为劳动就是“干苦力”,不仅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发学生对劳动本身的抵触。因此,劳动教育课要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在教育中增强劳动能力,在劳动中达成教育的目的。

  其次是要把握劳动教育的劳动内涵。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但不是什么样的劳动都能达成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因此,选择合理的劳动形式是实现劳动教育的关键。在社会化大分工的今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的两大基本形式。中小学生每天都在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和权力,从而导致他们思想上忽视体力劳动、内心里抵触体力劳动、能力上不胜任体力劳动,也无法建立起两类劳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导致学习和生活的严重脱节。

  中小学劳动教育并非要加强脑力类型的劳动,而是要弥补体力劳动的短板,并促进脑力劳动(学科学习)和体力劳动(应用实践)的贯通。只有恰到好处的“真”劳动才能实现真教育,而“真”劳动的“真”具体表现为: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的日常基础性劳动,如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等;以促进学科知识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探究性劳动,如种植、社会调查和探究等;以培养未来竞争力的锻炼性劳动等。

  学校不是学生劳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承担劳动教育这一艰巨任务还需破除多方阻力。在众多阻力中,位居首位的当属家长无疑。在很多家庭,“把书念好,其余的都不用你管”已然成为共识。改变家长的劳动观和教育观是破解阻力的首要切入点。此外,学校里劳动课程的设计、师资队伍的组建、教学设施的配备也将成为制约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瓶颈,这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需要专家学者的智力投入,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说到底,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间形成有效合力,劳动教育的目标才能得到有效实现。

  劳动教育是教育中的永恒话题,今天被重新重视和强调,多少有些教育“自我拯救”的意味。找准目标,找对方法,破除阻力,劳动教育自会走入良性循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赵国庆)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孙茜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777489&encoding=UTF-8&data=ACphkQAAAAcAAE5cAAAAAQAh5om-5YeG5Yqz5Yqo5ZKM5pWZ6IKy55qE57uT5ZCI54K5AAAAAAAAAAAAAAAvMC0CFQCFNRgb-DICQLgvn4LysghLq4qrZgIUMOkxcDK83xNw9qAmn0a2dImzV0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777489&encoding=UTF-8&data=ACphkQAAAAcAAE5cAAAAAQAh5om-5YeG5Yqz5Yqo5ZKM5pWZ6IKy55qE57uT5ZCI54K5AAAAAAAAAAAAAAAvMC0CFCvnC-WDfx0M0a5o6uibKLeku4tSAhUAlVRsVWHal2g02N-AI7o4GNTpFU0.&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