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记者徐海涛 李思远)一个市国税系统,从市局局长到一线税管员,十几名干部落马;市辖4区中3个区国税局局长被查,受贿最多的达2200多万元。近期发生在安徽省阜阳市的这起腐败窝案,无论涉及广度还是贪腐数额都堪称惊人。
案中的落网官员,对企业予取予求,贪腐手法“简单粗暴”:可以查账、罚款,也可以一笔勾销;可以调整税票数量,也可以决定税率高低;可以推销商品,也可以索要财物。一名干部利用企业有求于他,吃拿卡要,以低于市场价70万的价格购买别墅;其妻女开的车、旅游的花费,甚至家中家具电器等,都由各类企业买单。
阜阳国税腐败窝案并非个例。它所暴露出的“选择性执法”“吃拿卡要”已经成为企业成长、市场健康发展的“绊脚石”。“看谁不顺眼”就去随便找茬,“跟谁有关系”就放松检查。一方面,企业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执法人员借手中检查权力,增加企业负担;另一方面,有些领域成为监管盲区,一些执法人员与企业之间形成“猫鼠共谋”的利益链条,搞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
监管权力如此“任性”,背后是制度缺失和监管失灵。窝案中的多名干部,长期串通一气、利益均沾、共同犯罪却无人制止、无人纠正,一些问题被发现也藏着、掖着,内控失灵但外界难以得知。
针对这些监管“痛点”,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文,部署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意在通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克服权力“任性”,保障“阳光”执法。
应该看到,“双随机制度”力求让监管者与市场主体都在法律的框架下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和被检查者应有的权力,是解决“不能腐”的制度创新之举。不过,若要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阜阳国税腐败窝案现象,还需要在各个环节发力,编织一张既“不能腐”更“不敢腐”的网络,让腐败分子无空可钻也无处遁形。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让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
已是最后一篇
-
让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